中国教育史名词解释15385(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1、辟雍:官学名。原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其学有五,南为成均,为习乐之处;北为上痒,为习书算之处;东为东序,为习射之处;西为瞽宗,为演礼之处;中为辟雍。其中以辟雍为最尊,故统之2、文翁兴学: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到达成都后,深感蜀地地方偏僻,文化落后,有蛮夷之风,便选择属下聪颖吏员数十人,到京师学习,学成以后回到蜀郡,根据学绩情况给予不同的官职。与此同时,他在成都设立学官,招收弟子,学成者逶以一定的官职。儒家思想很快在蜀地进展起来,改变了当地的风俗,,促进了经济的进展。文翁兴学在汉武帝时得到了推广。3、不愤不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里想弄明白而还不明白。启:启发。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4、分斋教学法:是胡瑗在主持湖州教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何治事斋。经义斋是学习儒家主义,以培育较高的统治人才为目标,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以培育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在中国教学制度进展史上,分斋教学法第一次开了主修和副修制度的先声。使其他学科也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的同等地位,在当时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5、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1903 年清政府大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定《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它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患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为基。俾学生之术亦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成才,各适有用。6、太守三学法: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每年经内舍试,按名额升内舍,内舍生则经上舍试按名额升入上舍。上舍生按等级可取得科举考试的相应资格,其上等生可相当于科举及第。三舍生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7、三纲目八条目:《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概阔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大学教育目的和作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