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1页
1/26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2页
2/26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_第3页
3/26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 一、历史的脚步:带有冷战烙印的战略关系新中国与第一个欧洲共同体建立于相近的历史年代,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欧共体直到1975年才建立正式关系。假如略去这之前的非正式交往与民间接触,从1975年起到1989年的15年或许可称之为中欧关系的第一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中欧关系,比较认同的一种评价是:良好的政治关系,迅速进展的经济往来。良好的政治关系指的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中欧双方有较多的共同之处而较少磨擦。对中国来说,在其反对国际霸权特别是苏联霸权主义的首要外交目标中,处于相似地位的西欧是一个可以团结和应该争取的力量,因此它同意看到一个联合和自强的欧共体。对欧共体而言,中国是在政治上正式承认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牵制苏联军事威胁的一支重要力量,还是欧洲联合一个最积极的支持者。同时,在这时期的中欧双边关系中,也较少中美之间那些不时发生的磕磕碰碰和中日之间那种难以消散的历史阴影。在此期间,欧共体委员会詹金斯与德洛尔主席先后于1979年与1985年访华,双方还在1984年启动了中国-欧盟政治合作的部长级会议,并从1988年起在布鲁塞尔和北京建立了双方的使团。1978年4月,中国与欧共体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在1985年签订了涉及面更广的长期经贸合作协定。在这两个协定的推动下,中欧经贸关系从很低的起点上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但从今日的角度来检讨,这一评价忽视了此时期中欧关系中一个相当本质的方面,即整个关系过于侧重一共同的外部政治目标--抗衡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由于此目标是如此地“压倒一切”,中欧关系中的一些固有矛盾,特别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等深层面上的差异,被淡化或掩盖了。因此,中欧双方对双边经济关系中的根本利益,也没有拓宽和深化到应有的程度:在欧共体对外经贸关系中,中国的份量依旧微乎其微,它作为潜在市场的重要性还未被欧共体认识;中国的开放也更多地指向美国、日本,对欧共体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因此,中欧经济关系的实际进展水平与双方的实力或潜力很不相称。同时,进展还呈明显的不平衡:一方面投资与科技合作等其它经济关系的进展滞后于贸易关系;另一方面欧共体各成员国间对华经济关系的开展程度参差不齐。回顾中欧关系的这一历史阶段,或许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阶段中欧关系虽然总体情况良好,但侧重定位于一个冷战时期所特有外部需要上,并未形成坚实的政治与经济基础。19...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欧盟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