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与积极的财政政策(1) 一、中国的财政体制改革 建国以来,中国的财政体制经过多次改革。比较起来,1994 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影响最深远,成效最明显,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这次改革的背景是 1992 年春季小平同志的“南巡谈话”,后来形成了中共中央 1992 年 2 号文件。“谈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与1994 年经济体制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的观点。1992 年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回顾我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并根据小平同志的思想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十四大对我国国民经济进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我们对经济理论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第二年 3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其中一条重要的修正意见,就是在原来的《宪法》中加上 12 个字:“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 从小平同志提出这一思想到全国人大完成法律程序,实际上就用了一年的时间,而这一年时间的思想统一过程的基础则用了十年还多一点。假如没有 1979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和实践过程,1993 年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要达到这样的共识是不可能的。 1993 年全国人大会议开过之后,很快成立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文件起草小组,江泽民同志亲自领导了起草小组的工作。这年春天,江泽民同志召集文件起草小组同志开会,重点讲了十个观点。后来形成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文件就是十个问题,框架就是江泽民同志讲的十个观点。1993 年秋,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四部分第 18 条,对财税体制改革提出了三项任务:一是把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二是根据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改善和完善税收制度。三是改进和法律规范复式预算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决议通过,就标志着这次财政体制改革正式拉开了序幕。 改革的重点是工商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我们原来的工商税制税种比较多,有 30 多种税,并且带有比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有些税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进展的要求。比如产品税,它是按一个个产品分大类来征税的。这在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