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几种文学史观● 中国新文学 这一概念是与中国传统旧文学相对而言的。最先由谁于何时何地提出,难以详考。它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已被广泛运用。如朱自清《中国新文学讨论纲要》,周作人《中国新文学源流》等。胡适指出中国新文学的根本特质是“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直到1950 年,教育部规定在高校开设中国新文学史课程,它才成为一种学科范畴。如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50 年代后期,中国新文学以社会政治为标准分为两个时期:(1)1917-1949:“中国现代文学”(新民主主义性质)。(2)1949 年以后:“中国当代文学”(社会主义性质)。●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1985 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将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文学整合成一个整体看待,以揭示中国新文学进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到二十世纪末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一个在东西文化的撞击沟通中形成现代民族意识的进程;一个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进程;一个以“悲凉”为核心美感特征的文学进程;一个通过语言艺术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起的现代化进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局限性: (1)时间限定性: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它不会因为 20 世纪的终结而终止它的进展,所以这一概念具有时间局限性,不能揭示中国文学持续延伸的现代化流变轨迹。 (2)主题狭窄性:“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主题纵向上不能贯穿 20 世纪中国文学全过程,横向上不能涵盖 20 世纪中国所有形态的文学。如它把大众型、民族型文学排斥在外,将港台文学、延安文学、十七年文学拒之门外。 如何理解文学的现代性● 何谓“现代性”?“现代”是和“传统”相对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现代化是现代呈现的现实形态,现代性是现代的主导精神蕴含。“现代”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一个具体的历史阶段;同时,“现代”又是一种精神属性。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现代性总是和现代化过程密不可分,工业化、城市化、科学化、世俗化、市民社会、殖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等历史进程,就是现代化的种种指标。 就文学来说,现代性的本质表现为对一切束缚个体生命的事物和观念进行质疑和批判,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