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进展特点,运用有关 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 进展和素养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 世纪素养教育工程,培育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功能和形式(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借鉴近年来有关此类课程的论证,并依据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笔者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理解为团体心理辅导与学校教育特别情景相 结合的产物,应兼具科普、团体辅导和活动课的特点。以“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来命名,包括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同时也明确了团体心理辅导 的理念、方法和技能与学校教育这一特别情景相结合的性质,平衡了辅导 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 心理素养,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育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 学生人格的健全进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 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 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 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 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直接而且高效率 地实现上述目标的主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心理进展的角度,全方位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健康 成长,为学生的人格进展起到导向和辅助的作用。其功能可以总括为三个 方面:一是针对轻度的心理障碍进行团体干预的功能,目标是心、理障碍的 缓解或消除;二是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维护心理健康的功能,目标是保持 良好的心理状态;三是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充分发挥潜能的功能,目标 是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1. 科普性质的讲座科普性质的讲座主要是指面对全体学生,以系列讲座的形式普及心理 学常识,从心理学的规律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的角度讲授有关知识。 例如,有关怀理健康的意义和心理保健的常识、不同年龄的心、理健康的标 准、情绪的功能和情绪的自我调控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意义和规律、自我 意识的意义、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思维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应淡化心理学的概念,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注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