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月迹》教学设计【核心素养】文化自信: 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语言应用:交流文中好玩、有趣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思维能力:找寻月迹,感受孩子们心情变化,体会月亮的动态美,学习并尝试写出景物的变化。审美创造: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1.认识“嫦、娥”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情景任务】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用月亮象征圣洁、美好的事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当代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晚上,去追寻美好的月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教学过程】活动一:穿梭古今,追寻永恒的月亮(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单元的一篇新课文《月迹》。它的作者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这个字在这里应该念“凹”,它并不是一个多音字。贾平凹在陕西的农村长大,小时候父亲给他取名字“平娃”,长大之后他用“娃”字的谐音“凹”代替。齐读课题和作者。(二)预习反馈,读准词语贾平凹是北方人,所以文中有许多儿化音的词语。在预习中,老师发现孩子们普遍认为这些儿化音比较难读,请学生领读五个词语。出示:悄没声儿、屏住气儿、慢慢儿、累累的花骨朵儿、锨刃儿。(三)寻诗中月,寻文中月1.追寻诗中月亮的踪迹(1)学生齐读描写月亮的古诗。明月松间照,清泉水上流。——王维《山居秋瞑》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过渡:跨越千载,明月永恒,追寻着月亮的踪迹,你发现,刚才这些诗人笔下的月亮的踪迹在哪儿?2.追寻作者笔下月亮的踪迹(1)明确任务:一读:默读课文,读通课文。二找: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圈出关键词。三记:将月亮的足迹记下来。 (2)学生汇报: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归纳(相机板书):竹窗帘儿里——穿衣镜上——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水里——眼睛里——天空上。 小结: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晚的月迹出现在中堂、院中、河边,真是无处不在,追寻月亮的踪迹多么快乐呀!活动二:摩挲词语,追寻躲闪的月亮(一)自学活动,自读自悟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