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倍加青睐。现在我要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月亮相关的诗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4……5贾平凹23* 月 迹走近作者 贾平凹,出生于陕西丹凤县, 1973 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他的作品洋溢着乡土气息,文字简练,笔墨比较精醇,构思小巧玲珑,能以少胜多。 代表作品有:《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等。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寻月的过程。1把握寻月的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变化,了解作者通过寻找月迹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2会 认 字累 嫦 娥 嫉 妒léi chánɡ éjídù瓷cí悄qiǎo词语解释【款款】缓慢。【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争执】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粗糙】不精细,不光滑。【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情?时间: 中秋的夜里地点: 中堂里、院子里、河边人物: 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件: 寻月亮 再读课文,找一找,孩子们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月亮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镜中看月”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满盈了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 院中望月” 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 河中寻月”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 眼睛见月” 弟弟妹妹和“我”的眼睛里都见到小小的月亮。 结合全文,孩子们的心情在寻月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着画出相关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1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2我们都吃惊了。3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4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院门。5童心升华之迹•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童心的纯洁美好。 我们这一群孩子能够找到月亮,奶奶起着重要作用。从文中找出奶奶的活动,并简单分析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 ① 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② 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③ 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