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港口区位价值理论探析 论文关键词:港口 港口能力 港口区位价值 论文摘要:港口作为现代交通综合运输链的重要节点,正在成为开放带动型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港口的进展客观上受到进展与运营环境、需求环境、生产要素环境、支持环境、机会与政府六大要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到港口区位、资源与能力及要素环境的改善,初步探讨了港口区位价值的内涵、影响因子体系、港口能力与竞争优势、港口区位价值金字塔模型等基本理论问题。 一、港口区位理论简评 国外讨论港口的论着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港口进行了讨论,涉及到港口形成与进展的区域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港口区位工业化、港口与腹地相互关系、港口空间结构演化等内容。德国学者高兹( Kautz)于 1943 年发表了《海港区位论》,开创了港口区位理论讨论的先河。高兹指出,决定海港选址区位包括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资本投入三个主要因素,它们构成了港口区位因子体系[1]。霍伊尔(Hoyle)和平德尔(Pinder)主编的《城市港口工业化与区域进展》指出,交通一体化是港口最基本的功能,港口往往进展成为一个主要工业集聚点和重要的就业地点以及国家和地区进展的增长极点。巴顿(Patton)和摩根(Morgan)的讨论表明,腹地在港口形成与进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国外学者对港口空间结构演化的讨论主要涉及到港口形成与进展的区位条件、港口与腹地、港口与陆地交通运输间的作用、港口间竞争主枢纽地位、技术进步改变区域内港口空间结构等问题,主要代表有塔弗(Taaffe)、莫里尔(Morrill)、古尔德(Gould)、海乌斯、霍伊尔、查理等学者。塔弗(Taaffe)等人讨论指出,随着交通网络的扩张与不断进展,港口与腹地的交通联系得到逐步改善,腹地货流逐步趋于集中。 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港口与区域进展进行了丰富的理论讨论与实证分析,主要涉及到港口区位特征、港口功能、港口—腹地经济一体化、港口物流、港口竞争力等多方面内容。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王杰教授应用圈层结构划分法和点轴法对大连国际航运中心港口—腹地范围的界定与划分进行了实证分析;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讨论中心徐永健等以广州港为例,分析了现代广州港运输功能的动态变化,揭示了港口自身的进展规律及其与腹地的交互作用机制;上海理工大学区域与交通讨论所董洁霜等将区位势的概念模式应用到港口区位与腹地相互关系,建立港口区位势的数学模型,定量分析港口区位进展潜力和竞争力,探讨了港口区位势的增长机制。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赫连志巍、毕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