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前的膏方文献及其特点【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汉唐膏方文献的剂型特点及治疗范围。膏、丹、丸、散、汤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剂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伴随着中医学的进展,各种剂型也在不断分蘖。就膏剂来讲,早期的膏剂大多是不含药物的动物脂肪膏,后来进展为含药可外贴、内服的油脂膏。唐以后,其剂型主要演变为由黄丹等收膏的外贴膏和水提取药物,由蜂蜜、动物胶收膏供内服的膏滋,早期用于外摩的摩膏已退居次位。【关键词】 唐以前 膏药 膏方 文献 唐以前膏方文献及其特点 用膏外敷以防皲裂祛疾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古籍《山海经》就记载一种羊脂类药物,用于涂擦皮肤防治皲裂,这应该说是早期膏药的雏形。而当时膏药的构成是单用动物的脂肪用以外敷或者外擦。现代讨论证明,羊脂具有滋润、温煦作用,涂于皮肤能形成封闭性油膜,促进皮肤水合作用,对皮肤有保护和软化作用。 医书中最早记载用膏方治病的是帛书《五十二病方》,它抄写年代在秦汉之际,成书年代大约为战国时代。全书现存方剂约283 首,用药 248 种(其中有祝由方 30 多首,不载药物),估量原书可能有方剂 300 首左右,用药总数约 260 种以上。用膏命名的药物有肪膏、脂膏、久膏、彘膏、猪膏、豹膏、蛇膏等,所治病多为外伤,单纯用动物脂肪或以动物脂肪加热提取药物外敷,如,“治伤痉:冶黄黔、甘草相半,即以彘膏财足以煎之。煎之沸,即以布足之,予其汁,傅。”[1]尚未见到含药的脂肪膏内服的记载。 《黄帝内经》中保存的 11 方,有 2 个膏方,即《灵枢·痈疽篇》中的豕膏,对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灵枢·经筋篇》中的马膏,对筋脉纵弛“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从文中可以看出豕膏、马膏可能都不含药。 最早以“膏药”命名,并有完整组方及服用方法的膏方,见于《武威汉代医简》。1972 年 11 月,在甘肃武威县早滩坡发掘的一座东汉墓里面有相对完整的 3 个膏方,即:百病膏药方、千金膏药方、妇人膏药方。“百病膏药方”用猪脂煎蜀椒、附子去渣为丸内服;“妇人膏药方”有 2 个,但内容相同,皆为 7 味药,赋型剂及制备、使用方法不祥。较完整的是“千金膏药方”,我们以它为例,说明它较《五十二病方》和《内经》中膏方的进步和特点。 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三十果凡四物皆父且置铜器中用淳醢三升渍之卒时取贲猪肪三斤先煎之先取鸡子中黄者置梧中挠之三百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