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制剂处方前讨论中的原料药理化性质考察4.内容4.1 原料药理化性质讨论4.1.1 溶解度4.1.1.1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规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体积溶剂中溶解的量。4.1.1.2 分类:特性溶解度、实验溶解度4.1.1.3 考察意义由于药物必须处在溶解状态才能被吸取,所以任何药物无论通过何种途径,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溶解度。溶解度在一定限度上决定药物能否成功制成注射剂或溶液剂。增长溶解度的方法:制剂中增长溶解度的方法有微粉化、制成固体分散体、加入表面活性剂。4.1.1.4 溶解度获得途径:查文献、与合成组沟通、检测。4.1.1.5 测定方法分为一般测定平衡溶解度和 pH-溶解度曲线。可将过量药物至于预测定的溶剂内,一般可比较一下在水、0.9%NaCl、0.1mol/l 盐酸和 pH 为 7.4 的缓冲液中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振摇,测出达成平衡后的药物浓度,即为其溶解度。通常需 60~72h 才能达成平衡。测定中要注意同离子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测定药物的 pH-溶解度曲线时,可加过量药物(如酸,HA)于溶剂中溶解,测定低 pH 值时 HA 的溶解度和高 pH 时 A-的溶解度,注意,对某一定 pH 值,溶液的溶解度 S=SHA+SA-,其最后一项可通过 Henderson-Hassel-bach 公式求得。对非解离型物质,可加入非极性溶剂改变其溶解度。4.1.2 pKa4.1.2.1 定义:酸度系数,又名酸离解常数,代号 Ka 值,在化学及生物化学中,是指一个特定的平衡常数,以代表一种酸离解氢离子的能力。4.1.2.2 考察意义解离常数对药物的溶解性和吸取性也很重要,由于大多数药物是有机的弱酸和弱碱,其在不同的 pH 介质中的溶解度不同,药物溶解后存在的形式也不同,即重要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存在,对药物的吸取也许会有很大影响,一般,解离型药物不能很好地透过生物膜被吸取,而非解离型药物往往可有效地通过内酯类的生物膜。一些可解离的药物大多是采纳改变 pH 或制成可溶性盐的办法来解决溶解度问题和提高制剂稳定性。一些在水中难溶的可解离药物通过调节 pH 增大溶解度,从而制成液体制剂;一些可解离药物虽然在水中溶解度较小,但可溶解在胃液或肠液中,可以制成口服固体制剂。4.1.2.3 测定方法pKa通常可以用滴定法测量。如测定某酸的 pKa,可用碱滴定,将结果以被中和的酸的分数(X)对 pH 值作图,同时还需滴定水,得二条曲线,每一点时两者的差值也得一曲线,为校正曲线,pKa即为 50%的酸被中和时的 pH 值。4.1.3 分派系数4.1.3.1 定义一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