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乡土景观讨论综述摘 要:目前国内外对乡土景观的讨论内容丰富多样,但缺乏统一的归纳梳理和对比。本文以国内外乡土景观相关著作和文献为讨论对象,从乡土景观的理论讨论和实证讨论两个方面,阐述了乡土景观的讨论现状。结果表明,我国的乡土景观讨论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最后讨论了本文对后续讨论者的意义。关键词:乡土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Key words: Vernacular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Architecture“乡土”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主题,但学界对“乡土景观”的正式讨论却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对乡土景观的讨论始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早期并未对“乡土景观”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因而很多讨论都是隶属于“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讨论的范畴。经过六十多年的进展,如今西方的乡土景观讨论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其讨论内容也是具备了相当的广度和深度。我国学者在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关注乡土景观这一领域,讨论多集中于自然地理学、民俗学、建筑学、人类学等领域。从 90 年代起讨论队伍日益壮大,讨论所涉及的内容也日益丰富。本文从理论讨论和实证讨论两方面,对国内外乡土景观讨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为后续讨论提供一些借鉴,同时也为相关人士从整体上把握乡土景观的讨论提供参考。1. 乡土景观的理论讨论1.1 乡土景观的概念“Vernacular”一词源于拉丁文“verna”,意为在领地的某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 B Jackson,1984)[1],在英文中意为“白话的、方言的、当地的”[2]。美国著名景观地理学家 J. B Jackson 在其著作《Discovering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中较早地把“vernacular”与“landscape”相关联,作为文化景观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开详细阐述,形成了极具启发性的思想认识,同时也成为西方关于乡土景观较早的并颇具权威性的系统论述。“ Vernacular Landscape”在国内有多种翻译,一般译为“乡土景观”,此外,也有译成“风土景观”,以及从字面含义直接翻译成“白话景观”的,在本综述中取第一种翻译——“乡土景观”。《辞海》中对“乡土”的解释为:“家乡、故土”,“亦泛指地方”[3]。与“乡土”的概念一样,“乡土景观”也面临着概念模糊的困境。学界对“乡土景观”概念界定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但大体可以概括为如下四种不同的视角:(1) 强调乡土景观形成原因的主体视角:有学者认为乡土景观是“人们出于自身生活需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