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吸收特性分析城市水体的黑臭现象是人们通过视觉和嗅觉对水体的一种综合感观,通常是指散发出刺鼻、恶心的气味, 呈现黑色或灰黑色, 生态功能丧失的水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许多水体发黑发臭, 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开展了城市黑臭水体形成机制的讨论, 认为当水体遭受严重有机污染时, 有机物的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 造成水体缺氧, 致使有机物降解不完全、速度减缓, 厌氧生物降解过程生成硫化氢、胺、氨、硫醇等发臭物质, 同时形成FeS、MnS 等黑色物质, 致使水体发黑发臭.此外, 水体有机负荷、Fe和 Mn 等金属污染、底泥污染和水动力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复杂性, 影响了黑臭水体形成的生物化学过程, 导致黑臭水体的水质参数指标、颜色、气味等具备差异性。因此, 有学者尝试建立黑臭水体的评价模型, 如刘成等对目前国内外各类河道黑臭评价模型进行比较, 筛选出多个模型进行分析, 比较后认为值得推广讨论的评价模型有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阮仁良等在水质评价方法里筛选出污染指数法、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法、溶解氧值法进行比较, 并提出有机污染综合评价法是水质黑臭评价的最佳方法。上述讨论主要从致黑致臭的水质参数指标讨论黑臭水体的形成和识别, 并不能实现对全区域黑臭水体的识别和监测, 因此, 有学者尝试利用遥感技术, 从水色指标变化的角度开展对黑臭水体识别的讨论.这方面最早的讨论是关于“黑水团”的讨论。黑水团(在内陆湖泊中也被称为湖泛)是指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 由于藻类的高度聚积使得水体突然发黑发臭的水污染现象.黑水团现象的发生, 可以看作是湖泊环境诸多要素对重度湖泊富营养化的一种剧烈响应.黑水团具备水体发黑发臭, 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水体含氧量低、高营养盐负荷等一些显著的特征.Duan 等分析了太湖黑水团的吸收特性, 认为浮游植物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的高吸收, 以及较低的后向散射, 使水体呈现黑色.张思敏等对比分析了太湖黑水团区与其他区域的吸收特性, 认为黑水团的颗粒物吸收系数和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系数均高于正常水体.此外, 温爽等构建了基于 GF-2 影像的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算法, 并分析了南京市主城区黑臭水体的空间分布和环境特点.靳海霞等基于水体岸线提取结果和反演的各类水质参数的指数分布, 结合水体黑臭程度遥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