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耐旱植物石漠化区植被恢复试验初报(7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峡谷石漠化区多种耐旱植物造林试验初报摘 要:重庆石漠化地区严酷的伏旱季节给林业生产带来严峻考验,石漠化地区人工植被恢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造林成活率。本课题选择多个耐旱、喜钙、石生植物在巫山试验地进行植被恢复试验,分别于栽植后 3 个月、1 年调查其成活率,结果表明:栽植 3 个月后柏木、紫穗槐、黄连木、香根草成活率均大于 90%;造林 1 年后,经一个伏旱季节,柏木、紫穗槐、香根草成活率大于 80%。定期观测试验树种的生长量,结果表明:各树种在伏旱季节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长停滞或枯梢现象;柏木是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适生树种,具有造林成活率高,适应性强的特点,造林后前期生长较慢,第 4 年后生长加快;紫穗槐、任豆、新银合欢、香根草不仅有较高的成活率,而且表现出良好的抗旱能力;红椿造林后缓苗现象明显。关键词:石漠化 耐旱植物 植被恢复重庆石漠化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但雨量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明显,大雨暴雨集中在春、夏季,易导致水土流失;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但主要集中在夏季,春旱、伏旱天气明显,致使石灰岩溶山地上的某些植被因缺水而干枯死亡。石漠化地区少土,土层浅薄,土壤具有粘、碱、瘦和有机质不易积累的特点,土壤结构不良,保水能力差,给农、林业生产和植被生态的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 试验地概况试验地位于巫山县龙井乡文峰村,巫峰口,长江北坡。巫山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段,生态地位极其重要,试验地与长江巫峡口相邻,位于巫峡口与大宁河小三峡入口之间,海拔在 207-380m 之间,坡度 35°。年均气温 18.4℃,年极端最高气温 41.8℃,年极端最低温-6.9℃,全年无霜期 305 天,常年平均降水量 1049.3mm[1]。母岩主要为石灰岩、泥质灰岩和白云质灰岩,石漠化等级为中度至重度石漠化。植被类型以草本为主,主要草本种有龙须草、莎草、苔草,盖度 50%;伴随有少量灌木,主要灌木种为黄栌、火棘。2 材料与方法分别赴三峡库区、渝东南地区、南川—万盛地区开展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适生树种调研,对重庆石漠化地区适生树种进行初步总结,以此为依据,选择羽叶山黄麻[2]、任豆[3]、黄连木[4]、紫穗槐[5]等十余种植物进行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造林试验,设立固定样株,每树种设 20 个重复,定期对造林成活率、苗木生长量进行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