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一部当代校园浮世绘 在教授被称为"叫兽'的年代,由一位教授来自曝"家丑'是一件有趣的事。更何况,中国文学史上已有吴敬梓和钱锺书两位先贤开了文人自嘲的先河,更让我们对此有了期待。在一种斯文扫地的空气中,没有一位"业内人士' 自曝"家丑'才是令人不解的事。幸好朱志荣教授的小说《大学教授》"填补了空白'。作品依旧是秉承着先贤们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却又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带着宽容的态度写眼前的事。"叫兽'们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却也让人感慨:时代毕竟不同了。 这不同究竟在哪里?《儒林外史》中毕竟还有杜少卿这样的清流,《围城》中方鸿渐虽然没什么学问,但也还有正直率真的一面。《大学教授》中的人物突出的特点是世故。主人公张渊之和他的对手"胆囊'刘摩、"酒囊'范英俊、"阴囊'侯华则在各种历史与社会因素的挤压下变得或追名逐利,或虚伪怯懦,或阴险狡诈;年轻的李卫东、侯刚等人带着理想和热情的艰苦奋斗却遭遇了种种困境,也正在学着"处理好关系'了。用宽容的戏谑笔法描绘了这些鲜活的人物在北越大学中文系这个名利场中的明争暗斗。面对着象牙塔中纯洁的气息被污染的局面,读者不由得会发出一声叹息。 在这扭曲了的氛围中,几代知识分子的言行都染上了滑稽(其实是荒诞)的色彩。国学大师侯永昌虽然早年留学牛津,受到多方器重,但他却把学术才华用在考证阿拉伯国家 Yemem 不应翻译成"也门',而应改成"叶门';张渊之一辈被***耽误的一代则用可笑的狂妄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更年轻的李卫东、侯刚等人则又在门派和利益团体的角力中被迫变得世故圆滑。知识分子的精神就在一个无情网络的压制之下,一点一点被耗尽,他们所从事的纯洁的事业与他们的所作所为之间构成强烈反差,产生了喜剧效果。在这个意义上,朱志荣先生是在用戏谑的笔法揭示"叫兽'们灵魂深处的困境。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情节中包含着唯有"过来人'才能了解的真实性和深刻性。通过嬉笑怒骂托出这种颓败的气氛是需要相当高超的艺术手段的。 灵魂琐卑的知识分子在以往时代也有,当今的教授们又有哪些不同?除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按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评职称之类的时代印记之外,他们的世故或许算得上是一个鲜亮的标志。《大学教授》中的一个情节生动地写出了这种世故的特征。侯刚当上院长不久,就请因从副院长位子退下来而抱怨的刘摩吃饭、并给他报销书报费,以此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妙的是这个侯刚正是国学大师侯永昌之子,曾遭通缉潜逃香港,而今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