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挖掘安全教育内容,适时传授安全知识。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气息。识字写字教学中,语文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安全教育内容。如:在教学"灯'字,给"灯'字组词,同学说到红灯、绿灯时就是一个很好的交通安全知识传授的契机,老师就可以引导他们熟悉交通规则,使他们知道"红灯停,绿灯行'。 又如:在教同学字"警'时,指导同学掌握读音后,老师可以引导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火警 和匪警 吗?'这样将火警 119 和匪警 110 这些知识顺理成章地传授给了同学。又如在教学"江'、"河'、"湖'或"游泳'等字词时可以告诉同学,在没有大人陪同的状况下,不可以玩水或者游泳,这是一个很好的防溺水教育机会。 一个字很微小,但只必须要语文老师做个课堂的有心人,捕捉文字背后的安全内涵,那么安全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小同学的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同学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提升同学的自我保护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同学进行安全防范意识的培育。如《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 14 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中有这样的表达:"为了安全起见,(乌塔)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 ,以备求助。' 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同学思索乌塔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体会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同学针对乌塔独自出游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抛出问题:小同学独自外出旅游好不好?这问题看似一般,其实,引发了同学的思索,激励同学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同学的辩论,为领悟内容提出熟悉做好了准备。可以把持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辩论引导同学明白: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行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激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在学会自我保护的同时,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2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老师资源,提升同学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老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老师不仅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它不仅为同学提供了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典范,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同学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同学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起着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