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小学生的自律能力(5 页)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 如何培育小学生的自律能力 面对二十一世纪,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增强,自我利益的保护,自我价值的提高,加之,社会上多元价值伦理观并存,如何引导学生的道德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根据自己在教学的经验,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育小学生的自律能力。一、掌握小学生心理进展的特点和水平,培育他们的自律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但由于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质进展水平的局限,这个时期的小学生还缺乏约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也较低。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无论在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在道德行为的养成上都主要是在老师、家长和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他们的行为也往往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和指导,即儿童主要是通过他律来接受教育的。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及身心进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主体意识也日益觉醒,有一种逐渐摆脱老师和家长的约束而趋于自主自力的倾向。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开始形成和进展,这为小学生自律能力的产生奠定了客观的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进展是受其年龄特征制约的。虽然儿童心理进展的年龄特征是相对稳定,但它却是我们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据。因此,如何根据小学生身心进展的特点和水平,提出适当的教育策略就成为培育小学生自律能力的关键。二、通过课堂培育小学生的自律能力儿童入学后,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科目和要求、新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同时,与幼儿园相比较,小学对儿童提出了更多的约束,要求儿童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法律规范》及各具特色的校规等。如要求儿童按时到校、专心听讲、仔细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小话、不搞小动作等。上述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响属于“他律”的范畴,而这正是小学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其内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的时候,在学生身上才开始形成自律的能力。这就是说,培育小学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须通过并利用“他律”来进行。他律是基储是手段,而自律是结果、是目的。对小学生进行他律的目的是为了使他们能够自律,是为了使他律转化为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