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数学本质进行教学设计一、课堂要有"思索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的"数学味'之首,当然是"思索味'了.一节数学课缺少思索、缺乏智力挑战,就算不上一节好课.有些数学课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是因为没有思维含量.整节课在老师的精心铺垫与引导下,教学过程行云流水,同学发现结论轻轻松松,探究规律顺顺当当,几乎无必须努力便唾手可得.而另一种数学课,虽然并不缺少问题的数量,但是问题缺乏挑战性.整个教学过程被一个个小问题肢解得支离破裂,同学虽然"对答如流',但就是激不起思索的热情,心得不到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体会不到思索的乐趣,思维得不到进展.这样的课从根本上失去了数学课应有的"思索味',如同一杯白开水.因此,精心制定课堂提问,适当增加问题的挑战性,是增加"数学味'的要诀之一. 二、学习要有"实在味' 现今的数学课堂到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似乎不如此就不是好的学习方式了.而"启发式'、"举一反三'、"变式训练'、"错误辨析'等却很少见到,即使出现,也是作为"传统'被责备.新课改以来,"传统'与新理念、新方式充斥于课堂形成鲜亮的对比是: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因背负着"传统'二字而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课堂学习可算是典型一例,与传统课堂学习质朴的形式、单一的功能相比,现在的课堂学习过于强调联系生活,淡化了学习的课堂巩固与训练功能;过于追求问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性;过于讲究学习形式的活动性,同学少有静心独立解答的时间.事实说明:课堂学习过于强调生活性,只会使数学失去其本义,沦落为生活的附庸;过于追求开放性,则容易冲淡学习的主旨,降低学习的针对性;过于讲究活动性,只会使学习浮于表面形式,而使同学得不到踏踏实实的训练. 三、评价要有"中肯味' 现今,有些数学课上老师的评价语言变了味,一味褒奖,连中肯的批判也从课堂上消逝得无影无踪。部分老师形成了这样的评价理念:评价就是表扬,对同学的表扬要不遗余力,小的优点要夸大,没有优点也要找出优点.于是,课堂上老师的欣赏声不绝于耳,仿佛给予同学的评价越高,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 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新知识的渗透不是没有桥梁的,不是飞跃式的灌输,而应该充分地发挥迁移的作用,充分的合计同学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熟悉水平,激励同学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开发同学的数学潜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地创设新奇有趣、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