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1 显示概念本质。课改关于概念教学的要求是淡化概念表述的"形式',而注重其"实质'。具体地说,教学时对一些概念的定义形式不必花大力气,对一些文字表达较繁的概念不必要求同学背诵,对涉及的一些较深的理论不必去深究,但对概念的实质要理解,要引导同学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掌握概念。例如分式概念的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同学分析、综合,找出分式的特点:一是具有形式"A/B';二是形式中的 A、B 表示整式;三是形式中的 B 必须含有字母;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一来,概念的特征一目了然,同学易于接受,便于掌握。为让同学充分理解概念,在出现概念的定义之后,还必须要向同学出现概念的正反例证。出现的例证要在本质属性上有变化,以利于同学正确地理解概念。如出现了方程的定义后,接着给同学出现一些有变化的例证:x=5,a+5=c。另外,还要出现一些反例来从反面说明,如3+2=5,y7 等。 2 强化概念类比。"有比较才有鉴别'。数学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理论性较强,而且比较抽象,假如将它与同学熟悉的(已知的)相关实体(事物)进行比较,就能帮助同学理解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分式这个概念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其与同学已经学过的分数进行类比。由分数的分子分母是整数,类比得出分式的分子分母应该是整式。这样做,将新的内容放到同学熟悉的环境中,既提升了同学的兴趣,又降低了同学学习的难度。 3 重视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变幻提供给同学的各种感性材料的表现形式,使其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坚持恒在。如"方程'的变式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一本质不变,但未知数的个数、位置、表示的方式等有变化。老师要引导同学通过分析、对比,运用概念的特征对正反例证作出正确分类,把握事物隐藏的本质属性,克服思维定势的负效应。 4 建立新旧联系。出现定义后,要让同学将定义纳进到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获得意义。这种联系的建立,一方面要找出新旧概念相同的地方,如方程与等式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示相等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要发现新旧概念不同的地方,如是否含有未知数是方程与其他等式的区分。找出共同之处,可以将新旧概念联系起来;找出相异之处,可以使新旧概念不致混淆。 2 数学概念教学一 一、重视直观操作活动,掌握数的组成 小同学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堂教学时强化动手活动,可以吸引同学把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