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怎样进行概念教学恰当地引入概念 引入概念是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引入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同学能否理解和掌握概念。如在教学"直线'这个概念时,〔老师〕可采纳直观引入,将一根绳子拉紧成一条直线,让同学直观获得"直'的特征,然后将拉紧绳子的两手不断地向两端移动,让同学通过感知获得直线是"无限'的这一特征,通过直观演示,使同学体会到"直线'这一概念的本质属性。在讲"平均分'这个概念时,让同学把 6 个苹果分成 2 份,试试有几种分法。第一种是:一份1 个,一份 5 个;第二种是:一份 2 个,一份 4 个;第三种是:一份 3 个,另一份也是 3 个,两份同样多。于是得出结论:把 6 个苹果分成 2 份,每份一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 对这些直接感知的事物,老师应通过实际引入利用直线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在讲循环小数时,老师可通过计算引入概念。先让同学计算 103、7033,在计算过程中,同学感到这两个除法算式除不尽,可以无限地除下去,同时小数部分是重复出现的,这时同学对循环小数的特征会有感性熟悉,再引导同学观察这些特征,首先熟悉循环小数的数位是无限的,用省略号"'表示无限的意思。其次熟悉循环小数的特点是:"小数部分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这样对这些必须要运算推理的概念利用逻辑抽象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从计算引入概念,能激发同学探求新问题的欲望,且过渡自然。通过计算,同学能熟悉无限循环小数的特征,正确地掌握概念。 充分显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概念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改善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同学体念、感受和理解。'在教学施行中,老师要充分熟悉到:概念引入后,在同学头脑中并未形成概念,在概念引入阶段,同学对概念的理解是初步的、肤浅的,或者是不够完整的。因此,一旦引出概念,就必须显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弄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对概念的表达形式,老师还要在实际情景中,引导同学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比较,防止相似概念的混淆,使同学在头脑里形成概念。如在讲梯形这一概念的时候,引入概念后,同学对梯形有了一定的熟悉,但不能只让同学熟悉标准位置的梯形,这样容易造成思维定势,对同学形成正确概念带来消极影响,于是,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出示一组图形(如图 1)。 有的同学误认为只有水平方向或铅垂方向的线段平行时才是梯形。老师可以再出示一组图形(如图 2)。这样就能特别"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这一本质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