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陷阱借助同学生活经验,在枚举中相机"告诉'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同学由于认知有限,对数学上有关词语的理解常常感到困难,这就必须要老师运用教学机智,借助同学已有生活经验,通过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相机"告诉'同学。 如在教学"熟悉三角形'时,必须要通过"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来显示"三角形',这里必须要同学理解"重合'的涵义。笔者在教学时,首先用两只手相对重合让同学观察,问同学看到了什么;接着以两只大拇指间的直线为轴,将两只手掌慢慢张开,再合起来,问同学看到了什么。第二步是将数学课本打开,合起来,再打开,再合起来,让同学观察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看到的现象。最后"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此时笔者"告诉'同学:"这就叫重合'。如此教学,可以使得同学的理解水到渠成。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在探究中自我"告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同学积极互动、共同进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育能力的关系,注重培育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同学质疑、调查、探究,在施行中学习,促进同学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老师应尊重同学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同学的学习必须要,创设能引导同学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培育同学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充分的进展。'基于上述要求,教学应该是在老师的精心制定、悉心指点下,同学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告诉)并获得成功的过程。同学获得的应体现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制造性,同时也应体现其合作性、相容性、差异性。 如在教学"圆的熟悉'时,如何让同学理解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及其互相间的关系,如何让同学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老师放手让同学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我发现(告诉)显得非常重要。有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课前让同学准备画圆的物品和工具,老师为每个同学准备一张圆形纸片,教学时共分三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的探究:老师先通过物体、图片让同学感知圆,让同学运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圆,同学熟悉到的圆是由一条特定的封闭曲线围成的图形。由于运用物品画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达到指定大小的要求,从而激发矛盾冲突,引发学习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的必须求。老师让同学自己用圆规画圆,然后同伴之间沟通画圆的体会,尝试归纳出画圆的方法及步骤。同学获得的知识是自己(或与同伴)的探究发现的结果,初步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2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强化逆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