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里达对海德格尔及传统存在论的存在本原观的解构 摘要:西方哲学从开端以来一直将存在视为最终的本原或根据。德里达对这种传统的存在本原观进行了解构。他认为,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或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关键词:存在踪迹延异德里达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在“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中曾说:“……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arche,aition,Prinzip。】……作为根据,存在把存在者带入其当下在场。”[1](68-69)存在——根据、本原、原理。的确,这是西方哲学两千多年来始终未变的存在规定。于是,追问万物本原的哲学最终成了存在论,存在的意义也成了西方哲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是,存在真的是最后的根据和本原吗?通过对包括海德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传统存在论的解构,德里达发现,存在远非最终的根据和本原。在存在之“前”,还有更古老的“延异”;而存在自身也早已是“踪迹”(trace)。一、踪迹: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但对传统存在本原观的反思从后期海德格尔就已经开始了。海氏后期不仅继续前期的存在之思,而且还给存在打叉;不仅重视在场,还重视非在场;不仅继续思考“本己”,还追问使“本己”得以可能的“自缘构”。假如说,海氏前期的“思想的事情”无疑就是存在;那么海氏后期关于“自缘构”、“打叉”以及打叉后留下的“踪迹”的思想还是存在之思吗?它是对前期“存在之思”的深化、因而本质上仍属于存在的时代,抑或从根本上已超出存在时代或至少摆出某种想超出的姿态?但又是以何种姿态?通过对不在场的思考吗?但不在场根本上不仍是在场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踪迹的追问?然而踪迹在他那里究竟占有何种地位?是否已取代了存在而成为他后期思想的主题?这些暂且不谈。此处关怀的是,德里达将如何看待海氏思想中这种复杂的局面?以他一贯的解构策略,德里达说,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着双重指向:时而是从当前出发,追溯关于作为在场状态之存在的更本源的思想;时而质疑这种本源规定本身,把这种规定思为终结:希腊-西方-哲学的终结。这后一种思想方向思及 Wesen,它甚至还不是在场,它超出于在场,它在古希腊之前或超越于它之外。(75)在德里达看来,海氏思想中的这“两种文本、两种姿态、两种视角、两种倾听方式,同时聚集又分离”。(75)但这双重姿态真的是“同时聚集又分离”吗?若从海氏思想的整个道路来看,或许它们并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