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_第1页
1/46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_第2页
2/46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_第3页
3/46
第一章 中药与方剂第一节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 730 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 659 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 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 887 年。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 120 种,共 850 种;开创了图文对比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书稿初成于公元 1082 年,定稿于公元 1108 年以前。全书共30 卷,载药 1746 种 ,附方 3000 余首。《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 921 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 716 种 ; 总结了 16~18 世纪本草学进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有用价值和文献价值。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药性理论 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等。四气 四气的所示效用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味道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 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 某些...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