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问改老师提问为同学和老师双向提问 任何方法都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课堂提问也不例外。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传授,而传授本身就是一种双向沟通活动。提问则是调节这种双向沟通活动的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法。 授课的目的是传授知识,传授是为了传授对象的接受。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老师一方看,他是传播者,使传播畅通无阻,不仅仅包括讲课正在进行的状况,更重要的是,同学正在接受的状况。同学接受时候的反映可以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希望看到的,且不谈它;负反馈则是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注意并加以避开或者控制、引导的现象。如同学打瞌睡,开小差,看其他读物,甚至小声说话等等。这些都说明接受过程出了阻隔。作为学的一方,这些方式显然是消极被动的,是他们感觉不能得到所希望的授课内容而又无力阻止或干扰老师正在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消极表现与反映。 作为教的一方,应该怎么办?常常采纳的办法,要么是听之任之,不管台下什么样,只管讲自己的;要么是提醒、干扰同学使其回到正常的接受途径上去。作为应该采纳的途径,当然是后者。可是,老师们容易陷入误区:以为只有自己的提问可以使传播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于是,频繁的提问同学,批判同学,甚至让同学站起来,等等。但效果却往往有限。原因何在呢?我以为,就在于老师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提问,而没有把提问的便利与权利交给同学。 好的方法,就是在他们听课时,让他们随时知道他们的接受并不完全是被动和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参加或者影响老师的传播活动。一句话,让同学最大限度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制造一个优良、宽松的发表看法的氛围 追求教学过程最优化,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促成有效教学,这是教学双方共同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还是要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离不开一个优良、宽松的发表看法的氛围。怎样融化隔膜,让每个人感到,课堂上不仅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同学表述自己看法的场合?怎样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应该说,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上,出现了喜人的变化,但在教学实际中做的却不尽好。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很好解决谁为中心的问题。 三个中心(课堂、老师、书本)之所以难以改变,首先就在于三个中心有它的现实合理性,也有很多似非而是的地方。我们无妨把同学当做一个消费者,这样可以省却很多理论上的纠缠。从这方面来讲,同学无疑是中心。实际上,说一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