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如何激发兴趣尊重个体差异,强化施行操作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必须要同学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动脑思索,动口表达,并必须要同学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总之,就是使同学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既进展同学的思维,又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节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熟悉更为深化,我让同学四人成一小组,每人画一个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然后各人拿出量角器来测量自己画的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是多少,把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比较,大家会发现,测量的结果都是 180 度。接着我又让同学撕一撕:把剪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分别撕下来,拼在一块,大家会发现三个角都组成了一个平角,还是 180 度。此时,大家都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已确信无疑了。教学施行证实,让同学动手操作参加教学,比看〔老师〕拼、摆,听老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既能提升同学的学习兴趣,又能进展同学的数学潜能。 设疑激思是关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恰当的提问是促使同学积极思维、主动构建的一把金钥匙。在这一点上,我的具体做法是:1.在新旧知识点的连接点上设疑: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先让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设问: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高呢?面积呢?依据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能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经过层层设问,把同学从"已知'引向"未知',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在教学内容的关键点上设疑:在教学 2143 时,我设问:先用乘数个位上的 3 去 21,得什么?3 写在哪一位上?再用乘数十位上的 4 乘 21,得多少?4 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最后一步怎么做?通过层层设问,从而使同学掌握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3.在同学认知的疑惑点上设疑:在教学"比的化简'时,有部分同学把比的化简如下: 我抓住这一契机及时提问:这样的化简正确吗?错在什么地方?求比值与化简比到底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使同学对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了更深的熟悉。4.激励同学质疑问难:在教学《平行线》时,当同学概括出定义后,我及时引导同学看书质疑:你认为推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为什么?通过质疑,使同学对平行线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深化的理解。 2 培育数学兴趣的方法一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数学老师想的是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