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卑视对胡人汉化之影响——以十六国时期为中心 春秋时代,北方游牧民族频繁侵扰中夏,以至于迁入华夏领地。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华夏文化不受杂染,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华夷之防”,一是“用夏变夷”。当胡人未入侵之前,华夏族要用军事手段抵御他们;而假如胡人已经侵入华夏,则当努力教化,使其接受汉文化。自东汉以降,《春秋》公羊一派流行,华夏正统意识再次强化。但那时中国并没有真的亡国,士人们的心态还算平和。到了西晋末年,所谓“五胡乱华”赶走了汉人的政权,在北方建立起胡人的政权,乃春秋之后第一次。在胡人统治下,汉族士大夫的心态不再平和,充耳不绝的是谩骂之声。这些谩骂看似简单,其实是汉人卑视胡人的特别表现形式。听起来难以被胡人接受,实际上对胡人是极大的心理压力,起了催化胡人汉化的作用,与儒家的“用夏变夷”传统暗合。本文即尝试探讨此历史现象,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现代心理学的讨论成果表明,由于心理影响的作用,卑视和偏见会迫使被卑视者向卑视者认同: 偏见所造成的最大悲剧是,被卑视一方往往最终接受成见,产生妄自菲薄,失望,以及自卑心理。在某种程度上,为了去掉他们自认为是自身形象中的消极因素,被卑视者也许会向卑视者认同。 关于这个结论,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夫妇在四十年代做过一个很有名的实验。他们给一个黑人学前班的孩子两个布娃娃,一个是黑娃娃,一个是白娃娃,然后请孩子们指出哪个娃娃象自己。结果,选择白娃娃大人数大大多于选择黑娃娃的。同一次实验则在三到十岁的黑孩子中进行。问他们的问题是,你觉得哪个娃娃好?三分之二的黑孩子回答,白娃娃好,所以更喜爱白娃娃。我们知道,四十年代的美国,正是种族卑视十分盛行的时代。不同意承认自己是黑人,甚至觉得白人比黑人好正好说明黑孩子在卑视的环境中产生了极深的自卑心理。尽管人们也许还没有调查清楚其中的详细原因,卑视和偏见会引起种族认同感的降低,进而被同化,却是个客观的事实。回头看中国历史,汉族对胡人的卑视在胡人汉化的过程中,也起过很大的作用。 汉人卑视胡人由来已久。“古者帝王乃生奇类,淳维,伯禹之苗裔,岂异类哉?反首衣皮,餐羶饮冲,而震惊中域,其来自远。天未悔祸,种落弥繁。其风俗险诐,性灵驰突,前史载之,亦已详备。”这是唐人写的文字,却总结了之前千百年汉人对胡人的总体态度。所谓“反首衣皮,餐羶饮冲”“风俗险诐,性灵驰突”,无不表现汉人居高临下,不把胡人当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