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协同治理讨论展望摘要: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的协同治理是一种双赢的策略。自协同效应的概念提出以来,大量讨论对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之间的协同减排技术、措施、潜能等方面进行了评估。本讨论回顾了协同治理理论的进展历程、典型案例以及重要的政策实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讨论与实践的特点,并对未来讨论提出了建议。典型案例涉及能源、交通、工业和居民部门,政策实践探讨了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协同治理政策的主要类型及其实施情况。从损失评估、协同机理、高精度排放清单及模拟等角度对未来促进协同治理的讨论提出了方向建议。引言我国当前面临的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绿色低碳进展的重要任务,需要同时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我国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但由于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运输结构偏油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臭氧、硝酸盐、铵盐和黑碳等大气污染的防治任务仍然艰巨。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2025 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2025 年中国人均碳排放达到了 7.2 吨,超过了欧盟的 6.8吨。2025 年 6 月,中国为推动《巴黎协定》达成,提出了“到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 2025 年下降 60%~65%”“二氧化碳排放在 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并力争尽早达峰”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但我国能源消耗型工业占比较高,城镇化过程仍在持续推动,估计短期内仍有大量的能源消耗需求。同时,产业升级、非化石能源体系的建立和推广等过程耗时长、成本高。在此背景下,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较大。在严峻的现实需求和积极的宏观政策号召下,深化探讨我国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的协同治理问题具备重要的意义。首先,协同治理有利于降低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总成本。从长远来看,要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的目标,必定要进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而短期内由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靶向更明确,管控更严格,假如不考虑协同作用,企业会倾向于选择采纳短期内效果更显著的末端处置设备。相比于协同情景下实现路径的一次全局优化,无协同情景下的二次决策很可能会带来成本浪费,甚至增加治理费用,例如,燃煤电厂的末端脱硫措施将增加 CO2 排放,燃煤电厂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也将因其自身的电力消耗而引起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增加。其次,进行协同治理有利于避开高碳锁定效应。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