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环境监测技术讨论摘要:环境卫生作业的生活垃圾、粪便、保洁区域等均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危害日常居民生活和环境卫生作业人员的健康。归纳分析了包括 SARS 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病毒的体外生存特征,包括消毒、杀灭域值,以及环境卫生作业人员和公众的病毒暴露途径,探讨了防控环境卫生作业过程当中病毒感染风险的措施。1 引言环境卫生作业是以生活源废物收集、清运、转运和处理为手段实现环境卫生保障目标的公益事业,城乡环境卫生的作业对象包括:道路及其他公共场所清扫和保洁,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以及粪便收集、运输和处理[1]。环境卫生作业对象是与人体密切接触的废物或人体排泄物,在产生过程当中可能附着、沾染各类致病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可能成为感染源和污染源。在环境卫生作业过程当中,废物存在多种暴露场景,可能将感染源传播至作业人员和一般居民,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期间,暴露和传播风险更需要引起关注。为了避开病毒感染的危害,保护居民和环卫作业人员的健康,需要强化环境卫生作业对象感染传播的防控措施。病毒在物体表面、粪便、尿液、水、气溶胶中能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十天。因此,环境卫生作业针对的垃圾、粪便、保洁物均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载体,危害日常居民和环境卫生作业工作人员的健康。例如,希腊讨论人员对血清样本的测试结果表明,与没有职业性接触废物的受试者相比,城市固体废物收运人员的甲型肝炎抗体阳性比例更高,但无统计学显著性(分别为 40%和 34%,p =0.4)[2]。因此,环境卫生作业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但是,已有的相关感染性物质防控规程一般均是明确针对从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例如:HJ421—2025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牌标准,GB19217—2025 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试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法律规范(试行)》(环发[2025]206 号),HJ/T177—2025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技术法律规范和 HJ-BAT-8 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试行)等。但是,对于疫情爆发期间,非医疗机构或集中隔离点的居住区、办公区等日常产生的垃圾、粪便和公共设施保洁废物,环卫作业人员应如何开展环境卫生作业,公众应如何进行环境卫生防护,籍以防控病毒传播,尚缺乏明确的数据支持和操作指南,多以经验推断为主,或过于谨慎,或过于轻忽。目前,由于尚未有 2025 年初引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曾用名:2025-nCoV、SARS-CoV-2)的环境卫生讨论数据。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