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活动中的老师指导我们知道,幼儿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都有很大的距离,但美术可以使他们把自己的想像、愿望变成可见的作品表达出来。尤其是绘画更是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内心意愿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孩子们都同意,甚至是无意识地用“涂鸦”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所感,这几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绘画教学过程中也是强调老师与儿童之间的沟通,适时适当的进行指导。 美术教育活动主要是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让幼儿表现观察到的事物,把自己感知到的和记忆与想象的形象内容,通过造型作业,进行塑造与表现训练的过程。老师要抛弃过去那种过于注重求同思维的教育思想模式,不断丰富自己有关创新教育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从而促使幼儿无拘无束的进展其想象力与制造力。幼儿美术教学与成人美术不同,老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提出作画要求,比如我们一般作画要求是先勾线条,再填色彩,而幼儿在填色时会常常将颜色画出事先勾好的线条,导致画面显得不洁净。后来我发现假如让他们先画出色块,最后用较粗、较深的颜色勾出线条,出来的画面效果会好很多。 美术教育活动中提倡幼儿的自由创作,老师鼓舞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制造。这并不意味着老师不用去教,而是要求老师因人施教,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幼儿制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不要急于示范,示范必将束缚幼儿的制造思维,而应引导他们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因为每个幼儿都有制造的本能。由于幼儿进展的差异性,个别幼儿在老师引导之后仍不能将自己的意愿表现完整,老师应给予关键性的帮助,不是全揽全包,而是要不同程度地开发每个幼儿潜在的制造力。 利用编故事和续编故事来发挥想象力和创作力。这是一种提高幼儿创作力很好的教学形式,也是老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一种有效手段。老师可以提供各种绘画素材,幼儿通过思维和想象进行再创作。这些都是很好的发挥想象力和制造力的方法。 老师引导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评价。老师等幼儿创作结束后可以让幼儿人人参加评价,积极发表看法。不轻易对任何作品下结论,不指责和夸大其优缺点。孩子们通过大家品评,其自信心、自强精神会逐步增长,他们的制造性会更强,画画会更有动力,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高幼儿审美能力、集思广益的过程。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共在的活动,绘画教学作为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活动更应该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强调儿童的主动参加和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