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娜拉出走的心理 易卜生的世界名剧《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一直是外国文学评论中的热点人物。中西方评论家关注的焦点基本是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即把她当做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并对此性格内涵做出了褒贬不一的评论。从 1914 年《玩偶之家》被介绍到中国来以后,这声震响连同戏剧最后一幕娜拉和海尔茂公开发生冲突,就基本被定位为女性对压制她们的男性世界的宣战而把它看做是剧作思想意义和艺术技巧的双重高峰。娜拉被看做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娜拉关于离家出走的宣布被看做是一篇“妇女独立宣言”;她和海尔茂的冲突被看做是“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娜拉的出走则被看成是“提出了妇女从男人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问题”①,如此等等。在西方,这声震响则被许多人看做是全剧进展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噪音。英国戏剧评论家威廉·阿契尔说:“在《玩偶之家》的最后一场中,娜拉突然进展了她的雄辩技巧,并以此击败了海尔茂,于是,她砰地一声关上了大门,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难道这是合乎情理的吗?”② 挪威评论家艾尔瑟·赫斯特则认为:“当诗人的使命结束时,现实的妇女剧就单独继续下去。与戏剧的其他部分相比,最后一场变成了枯燥的僵死的示威———娜拉的激烈的决定和直接的道德说教都徒劳地想掩饰她内在的空虚……并将永远时时刻刻阻碍我们单纯地体会娜拉的情感。”③很显然,他们认为,随着剧情的进展,娜拉的表现和最终选择与她先前表现出的性格不符,显得生硬。笔者却认为,娜拉心底的无意识“唆使”她敢于走出温暖舒适的玩偶之家,而渴望探究自己和未知社会的求知欲以及追求平等的愿望促成了她的激情之旅。 一、无意识理论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处于表层的意识是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以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约束。前意识处于中层,前意识的功能主要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阻止无意识本能欲望进入意识之中。无意识是一种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对立的:意识压抑无意识本能冲动,使之只能得到伪装的﹑象征的满足;而无意识则是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暗中支配意识。意识是清醒的﹑理性的,但又是无力的;无意识是混乱的﹑盲目的,但却是宽阔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 二、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