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第 8 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部编版第 8 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5.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教学难点】 1.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育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授课类型】略读课【教学方法】自主互助【教学手段】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树是用什么记录时间的吗?对,是年轮。那你们知道人类有哪些记录时间的方法吗?今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陶 XX 的时间的脚印,一起来看一看时间是怎么留下它的脚印的。(板书课题时间的脚印) 二、解题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究自然神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来的。其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三、自读课文,解答字词。小组内完成,组内完成不了的,全班解决。 四、研习课文组内提问,班级展示。问题示例: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 XX“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补充订正: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是课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而且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2 从文中不难看出“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那么,为什么又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逐渐成为泥沙的过程呢?会不会喧宾夺主从而对说明对象有所影响?学生分组讨论,老师点拨明确: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