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参考教案(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1.深化学习课文,理解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进展过程。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三、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第一课时,我们主要通过读书,自学了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根据事情的进展顺序给课文分了段。下面要检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1.检查读生词:嫉妒 协商 负责 推却 都督 委托既然 迟延 胶漆 疑惑 调度 水寨轻易 支援 甘受惩处 大雾漫天饮酒取乐 神机妙算2.了解分段掌握情况。请同学说一说分段情况。(二)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假借协商军事急于造十万支箭而有意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用草船向曹操“借”得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不得不羞愧、叹服。那么诸葛亮是怎样成功的呢?这节课我们具体来学习课文。(三)交待学习目标。(四)学习课文内容。1.学习第一大段。(1)指名读这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以下的问题。① 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协商军事、要他负责造箭的?他的真实的企图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因为文章一开始,就直接点出周瑜看到诸葛亮有才能,心里很嫉妒,第 2 自然段就写出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设计这个问题,就是让同学们通过读书了解到周瑜妒贤忌能的狭隘胸襟。(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期来刁难他,最后当诸葛亮同意三天造好后,又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口实,日后好堂而皇之地加害于他。因此当他以为诸葛亮“中计时”便显得很“兴奋”。)② 诸葛亮知不知道这是周瑜的阴谋?为什么不当面揭穿他,反而主动立下军令状?这个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谈。当时曹操率军南下,企图攻打东吴,之后再攻打刘备,以便一统天下。东吴和刘备看清了曹操的阴谋。因此才会联合起来抗击曹操。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才没有揭穿周瑜的阴谋,怕的是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战线会破裂,导致被曹军各个击破的危险。 以上只是没有揭穿周瑜阴谋的一个原因,由此老师要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不逞一时之能,为了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