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读后感(一)1776 年,英伦伦敦。一个少言寡语,神情专注的中年学者正在最后一遍校勘他那早已完稿却整整润色三年的心血着作。 1776 年,北美大陆。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托马斯 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 13 个殖民地脱离英国,成为独立的国家。 从此,这个年轻国家在这位智慧学者的指引下,开创了人类经济活动史上的最大奇迹。 亚当 斯密出版的《国富论》被巴菲特视为最重要的 4 本枕边书之一(其余是格老的《聪慧的投资者》和《证券分析》)。虽然巴菲特坦言其对宏观经济不甚关怀,但是巴老有一个基本推断:即美国经济社会未来会更好。作为投资(爱好)者,片面地理解巴老所说的 不甚关怀宏观经济 从而放弃对宏观经济的学习和理解是有失允当的。而《国富论》正好给了投资者一个了解宏观经济的入口。 坦白的说,以本人的水平,《国富论》不是易读的。咬咬牙,前后断断续续看了 4、5 个月才将它啃完。虽然本人看的书还不是很多,但是关于金融投资商业之类的专着也读了不下 50 本了,《国富论》的确配得上 枕边书 的称号。我看过的书里面,个人认为只有巴老的股东信、《穷查理宝典》能够配得上这一称号。下面说说自己的体会: 1)关于译者和译本 对于大师的思想记录,我比较推崇阅读英文原着。但是《国富论》的英文原着已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只能选择中译本。我选择的译本是上海三联书店的郭大力与王亚南合译版,该译本有几个特点: a)译文初版于 1931 年,因此该版译文带有民国早期那种特有的行文方式,语言结构与我们现在习惯的白话文有一定差异,这也是我阅读较慢的一个原因; b)书中有一定的错别字,会影响流畅阅读; c)语义和意境的翻译还是很到位的,毕竟两位译者都是着名经济学家,不像现在的很多中文翻译书籍,译者的专业水平和作者的专业水平相差甚远。 总体来说,我认为应该存在一个更好的译本,一个以现行白话文来行文的译本,假如有哪位朋友能推举一个较好的白话译本,不胜感激 2)亚当 斯密的思维方式 初读《国富论》,一个感触就是这种充满洞见,了然人性,透析本质,抽丝剥茧,返璞归真的思维方式似曾相似。我一直很佩服巴菲特的很多透析本质、返璞归真的洞见(在他的股东信里),在《国富论》里,我找到了这种类似的思维方式。我猜想巴老是受亚当 斯密影响的(尤其受他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而阅读《国富论》的一大价值,就是能够领略这种思维方式,培育出一定的 斯密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