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各学派简介目前人工智能的主要学派有下面三家:(1)符号主义(symbolicism),又称为逻辑主义(logicism)、心理学派(psychologism)或计算机学派(computerism),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2)连接主义(connectionism),又称为仿生学派(bionicsism)或生理学派(physiologism),其主要原理为神经网络及神经网络间的连接机制与学习算法.(3 ) 行 为 主 义 ( actionism ) , 又 称 为 进 化 主 义 ( evolutionism) 或 控 制 论 学 派(cyberneticsism),其原理为控制论及感知-动作型控制系统。他们对人工智能进展历史具有不同的看法。1、符号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数理逻辑。数理逻辑从 19 世纪末起得以迅速进展,到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用于描述智能行为.计算机出现后,又在计算机上实现了逻辑演绎系统。其有代表性的成果为启发式程序 LT 逻辑理论家,证明了 38 条数学定理,表明了可以应用计算机讨论人的思维,模拟人类智能活动。正是这些符号主义者,早在 1956 年首先采纳“人工智能”这个术语。后来又进展了启发式算法—>专家系统—>知识工程理论与技术,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取得很大进展。符号主义曾长期一枝独秀,为人工智能的进展做出重要贡献,尤其是专家系统的成功开发与应用,为人工智能走向工程应用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人工智能的其他学派出现之后,符号主义仍然是人工智能的主流派别。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纽厄尔(Newell)、西蒙(Simon)和尼尔逊(Nilsson)等。2、连接主义认为人工智能源于仿生学,特别是对人脑模型的讨论。它的代表性成果是 1943 年由生理学家麦卡洛克( 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皮茨(Pitts)创立的脑模型,即 MP 模型,开创了用电子装置模仿人脑结构和功能的新途径。它从神经元开始进而讨论神经网络模型和脑模型,开辟了人工智能的又一进展道路。20 世纪 60~70 年代,连接主义,尤其是对以感知机(perceptron)为代表的脑模型的讨论出现过热潮,由于受到当时的理论模型、生物原型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脑模型讨论在 20 世纪 70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初期落入低潮。直到 Hopfield 教授在 1982 年和 1984 年发表两篇重要论文,提出用硬件模拟神经网络以后,连接主义才又重新抬头。1986 年,鲁梅尔哈特(Rumelhart)等人提出多层网络中的反向传播算法(BP)算法。此后,连接主义势头大振,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