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 公共政策主体:指参加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3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4 决策权力: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津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5 公共决策体制:实质就是围绕决策权力的分配,人为设计出来的包括决策程序,决策规划,决策方式等制度的总称.6)政策执行资源:指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政策时必须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经费和人力,信息,权威,执行保护.7 政策执行矫正:指政策主体实行一定的纠正措施,使政策执行回到正确的方向并且消除不良后果的过程.8 政策均衡:指所有政策要素,政策关系维持一定的最好情况的状态,政策供给适应政策需求,人们对既定的政策安排和政策结构处于一种满族或满意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行政策.9 政策宣示:即法定政策主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通过法定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正式向公众发布政策决定,如记者招待会,白皮书,文件,宪报等.10 政策监控系统: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机构11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推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2 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13 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14 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实行解释,宣传,实验,实施,协调与监控等各种活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15 政策执行再决策:指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以及公共政策执行任务完成以后,根据信息反馈对原政策所作的必要补充或修正.16 公共政策实验:指党政机关为了验证其决策的正确性,可行性,并取得实施决策的具体方案,而在其辖区内的若干单位进行的局部性决策实施活动.17 政策议程:通常是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及公共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