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育形势下的高校教学关系分析创新人才培育形势下的高校教学关系分析 【摘要】培育创新型人才是现阶段高校的主要目标和历史使命,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育机制和培育环境,就必须科学分析以老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剖析以师与生关系、教与学关系为核心的教学关系,从而建立创新人才培育形势下的和谐师生关系、互馈促进的教学关系。本文深化剖析了老师教学行为的四个逐级递进的结构层次,划分了学生学习行为的两大驱动类型,从微观视角上解构师与生关系、教与学关系,从而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育,教学行为,教学关系,学习驱动力 人才培育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培育创新人才更是时代给予高校的伟大历史使命,已经成为现阶段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性任务。如何建立高效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营造和谐的创新人才培育环境、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育教学管理体制就成为当前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归根结底,就要落脚到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解构和处理上。本文深化剖析了老师教学行为的结构层次与学生学习行为的驱动类型,讨论了教学之间彼此制约、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从微观视角上解构以师与生、教与学为核心的教学互馈关系,从而为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一、老师教学行为的四个结构层次 创新人才培育对老师传统的对象性教学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老师不仅要深化讨论创新型人才的特质和培育模式,还必须在教学结构层次方面实现更高层面的教学行为。即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必须完整实现符号表达、知识传递、能力培育和理念建构等四个逐级递进层次的教学行为,以帮助学生完成符号理解、知识传承、能力提升和理念培育等四个层面的培育,从更高层次上培育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置疑批判精神和创新创业思维。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最基本要素,符号表达则是老师最基础的教学行为。在完成了符号表达和知识传递之后,传统的对象式教学活动就基本结束。但对于人才培育,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培育的过程却远未结束,人们认识符号和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个体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自我进展能力。因此,能力培育是知识传递基础之上更高层次的教学行为。在这一层面教学行为中,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环节的设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