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原》的“荒原意识”摘要摘要:《荒原》作为20世纪西方世界现代的诗歌的巅峰作品,出自著名的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在西方文明的长河中,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十分贫乏,西方文明走向了精神死亡。《荒原》表现出现代人过着堕落与死亡的生活,情欲横流,必然糟至毁灭,西方文明已经变成了精神的荒原。从《荒原》中了解托马斯·艾略特在面对西方精神文明世界堕落和停滞时期,是如何以鲜明的形象并借以暗示联想以及用典与神话原形引用来表达揭示西方精神文明世界荒原的“荒原意识”。【关键词】艾略特“荒原意识”绪论在1948年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就因为创作诗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现代英国家喻户晓的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从20世纪开始,《荒原》就成为大家眼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西方现代诗歌作品。这首诗由“死者的葬礼”、“弈棋”、“火诫”、“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话”这五个部分组成,共434行。共使用了七种文字和大量的典故,它的包容性不可谓不广。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荒原”充满着荒凉——土地是裂开的,石头变成了红色,就连树木都枯死了;在荒原上生活的人们整天都是精神恍惚的缺乏朝气,充分显示了现代世界的人类文明正面临着危机,即将走向消亡的人类精神文明急需得到救治。《荒原》是一种极具鉴赏和研究价值的现代诗歌,在文学艺术上远超现代派的的其他作品。本文的主线是围绕“荒原意识”在文中的展现、“荒原意识”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荒原意识”为后世的影响,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荒原》所描绘的意境含义,从而表现出诗歌的复杂性和“荒原意识”的重要意义。一、《荒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一)英国所处的时代背景托马斯·艾略特1914年到伦敦,在英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于于是他在1927年正式成为英国公民。因为出生地还居住地不同,以至于后来成为里托马斯·艾略特成为英国公民时,就有很多人说不清她到底属于哪国人。托马斯·艾略特与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结识于他在伦敦居住之后。并从事诗歌创作,庞德帮了艾略特很多忙。《荒原》恰逢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诗人在精神文明世界中的失败。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循环在“荒原”中杂乱无章。时间的倒转对自然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破坏,导致继续挽救和重新生长的神话十分的困难。诗人为何会如此失望呢?他又为何在他的诗中将四月描绘成“最残酷的月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导致无数的生命和家庭都变得支离破碎,战争不仅使人们缺乏物质,而且使人们的善恶观念和神情变得萎靡。欧洲在20世纪初整体呈现出状态是人们缺乏感情和信仰,导致人们变得似行尸走肉一般看不到前途。这样广袤无垠的“荒原”就开始扎根于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所以在荒芜的土地上,诗人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失落的精神,而且也展示了崩溃的精神。诗人把这种绝望和悲伤的心境植入荒原的四季变化之中,让灵魂封锁在这样的环境之中。然而,诗人期望的是在战争之后人们能够恢复。所以他曾经询问自己,也询问过世界:“你去年在花园里种过的尸体发芽了吗?今年他是否会开花?”[1](二)艾略特创作《荒原》的个人原因1888年9月托马斯·艾略特来到了这个世界,是一个清教徒家庭居住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前身的创立者是他的爷爷。他的父亲是商场身经百战的人。他的母亲生于名门,爱好文学。他家庭整体的文化程度很高。他进入哈佛大学的时间是1906年,主修哲学、英语以及法国的文学,他人文主义的老师是欧文·巴比特。为了能够继续研究哲学,他在1909年毕业后进入了研究生学院。1910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又继续在牛津和法国德国学习。艾略特成年后的经历和信仰实际上是对带有浓厚美国特色的家庭宗教的背叛。他对他警惕于现实生活,尤其是警惕文化和世界的精神状态。他不想看到欧洲人民在经历过世界大战之后文明变得岌岌可危,然而文明危机已经渗透于现实生活,同时也渗透于人类的灵魂中。1915年,艾略特出版了一首长诗用来讲述当时的危机,名为《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长诗用一个人到中年的资产阶级的男子只求爱情的矛盾的心情。思想来表达当代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