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惠高速公路前埭隧道施施工场地下水处理南惠高速公路前埭隧道施施工场地下水处理 摘 要:介绍了前埭隧道地下水情况,结合施工中已经发生的和可能突发涌水的部位,依照“以堵为主,防、排、截相结合”的处理原则,提出了地下水的处理方法,有效的防止了地下水对施工的危害,确保了隧道的施工质量,为相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隧道;地下水;涌水;注浆止水;超前深孔预注浆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A 一、工程概况 前埭隧道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境内,是南(安)惠(安)高速公路最长的一条双线六车道隧道,左线长 1297m,右线长 1283m。隧道初期支护采纳工字钢(格栅)钢架及 C20 网喷早强混凝土,隧道衬砌采纳C25(钢筋)混凝土,其中拱、墙采纳 S6 的防水混凝土。 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 隧道区地表上发育一大型冲沟,冲沟地表为坡洪积亚粘土,厚约 7.5 米。下伏燕山早期侵入花岗岩,ZKS79 号钻孔揭露花岗岩体中有多处辉绿岩岩脉穿插,形成一条断层构造破裂带(FB1)及多条节理裂隙密集带(fb1、fb2、fb3、fb4)。隧道洞身受其影响,在断层构造破裂带穿过路段及其影响范围内,围岩岩石质量较差,岩体极破裂,局部夹土状风化;在节理裂隙密集带通过的路段,围岩岩石质量差,岩体破裂;均易形成蓄、排水通道。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风化带网状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由大气降水补给,主要赋存于浅部风化裂隙和深部构造裂隙内,水量一般,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地形上处于冲沟处,汇水面积较大,雨季时接受降雨入渗补给,沿节理渗入隧道而出现淋雨状出水现象。 三、地下水情况描述 前埭隧道施工至 ZK17+480 里程时,隧道断面开始出现大量渗水;施工至 ZK17+500 里程时,渗水情况加重,并逐渐形成大面积淋水及局部股流现象;出水量有增无减,根据现场测算,每天涌水量为2880m3,是设计涌水量的 2.07 倍(设计涌水量为 1391 m3/d)。隧道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风化带网状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补给,现施工季节为枯水季节,如遇雨季,涌水量还将继续增大。 掌子面施工里程为 ZK17+500,距 fB1 节理裂隙密集带 52m,距隧道上方白马水库 252m,根据目前涌水状况推算,在通过节理密集带和水库过程中,涌水量将会成倍增加,甚至有突发涌水的可能。隧道涌水不仅对隧道的安全、质量、进度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对隧道上方的村民生活水源和白马水库构成严重威胁。为了确保施工安全、防止隧道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