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做艺术的行星只做艺术的行星 李康生举起金马奖杯,在众人的凝视下轻微地颤抖了几秒钟,表情坚毅不事雕琢的程度,就像是个即将就死的烈士。他说观众不要以为是电视机坏了,其实这是蔡明亮导演的风格。然后,台下笑成了一片。 这样一张宠辱不惊面孔,令摘下第 50 届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李康生显得那么实至名归。就在刚刚,蔡明亮先他一步夺得最佳导演奖时,影评人还大都认为梁朝伟、张家辉才是金马的大热门。 导演蔡明亮说,与自己获奖相比,他更希望李康生拿奖。他这样说时,镜头也适时地扫向李康生,坚毅的面孔微微一笑,仍然是那么淡定。或许蔡明亮真没想到,两个共事了 22 年的人会同时在第50 届金马奖上闪耀。 在影评人眼里,蔡明亮和李康生一直是异类存在:拍张艺谋的电影,风格永远是张艺谋的。但蔡明亮拍李康生不一样。同为两岸殿堂级的艺术影片导演,他们的强势完全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假如说张艺谋是一种文学作品的自我诠释,那么蔡明亮追求的则是对自然人性的本能流淌。后者身上不事矫揉与做作的特征更加明显。 《爱情万岁》里少年孤独的内心历程,《青少年哪吒》中沉默寡言又找不到出路的少年,及至被影评人认为“注定由蔡明亮拍,注定由李康生演”的《河流》,蔡明亮的导筒所表达的一直都是压抑的存在主题。 与导演佐米·希尔拉的电视剧同名的《河流》,讲述的是一个罹患颈疾的儿子由父亲带着四处求医。同性恋的父亲,受到父与子不同程度冷落的母亲,还有不自觉扮演起传统“父亲”角色的儿子,在一个平面上交织着彼此的错位人生。李康生本人就罹患过剧中的“歪脖子病”且久治不愈,甚至因此而有过轻生的年头。而蔡明亮则有着令自己记忆弥深的父子之情。 从公开的资料得知,蔡正是因为在李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才触发了他往父子关系的人性深处探究的兴趣,从《河流》开始他更明确地意识到一个作者导演的使命和作为。 事实上,1997 年上映的《河流》这部戏一直争议颇多,最主要的就是来自于台湾本土的排斥之声,这直接导致了他退出 1998 年金马奖的争夺。 22 年里的十部影片,不曾有过罅隙隔阂,若即若离、亦亲亦友般的情感,让这“一导一演”沉默着就成了佳话。 蔡明亮是想通过一个自然的小康来祭奠自己的童年以及青春,还是他认为在李康生身上看到了自己,而任由这种自然不断挥发,已经无从推断。只是,这对捆绑了二十多年的一对搭档,奉献了一票孤独而又讶异的作品,并藉此登上了深刻艺术的殿堂。 在一次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