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小学生良好习惯之我见 在与家长的接触、交谈中,常常会谈及这么一个问题:家长们疑惑,孩子每天在学习,其成绩却没有丝毫长进,或提高的速度很慢。从而问及老师是不是孩子的智力有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有时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因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由多种因素支配而成的,但有一点我对家长的回答是肯定的,孩子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假如你是一位善于留心观察孩子的老师,你一定会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孩子听讲、做作业时,过一会儿,他(她)或拿着铅笔、橡皮玩,或拿了一些报刊、杂志看,亦或抬头双眼呆呆地望着窗外看……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孩子走神了,他们没有把精力集中。我曾经问过一个学生为什么,他是这样回答我的:老师,我自己也不知道,做着做着就玩了起来,有时思维也会不知不觉游离于课堂,只要一有动静,就被吸引去了。是啊.我们的孩子还是小学生,他们的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 在大力提倡素养教育的今日,培育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好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益;坏习惯养成,一辈子受累,要改也难。蔡元培先生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习惯。”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养成一种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实在是比学会一些具体知识重要得多。从这个角度说,培育了学生的良好习惯,实际上就是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作为我们老师,假如在培育学生良好习惯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干了一件使学生终生受益的事。良好习惯的形成我认为必须经过三个阶段:说理认同、导行内化、督促形成。现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说理认同 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道理,从思想上加以认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就我教的学生来讲,我发现学生上课很容易走神,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做到上课仔细听讲,有些学生甚至一堂课双手始终玩身边可及的东西。我指出了这些问题,他们也虚心接受了,但结果仍是如此。之后我再三反思:我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却没有给予他们正确改正的方法,这不是我作为老师的疏忽吗?于是我利用午间谈话、队会课告诉学生听讲的方法,要求学生把与本科无关的东西放入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