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资料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大学一年级学生 学时分配:18 学时 课程学分:1 学分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面对全院学生开设的应用心理类公共必修课程,在大学生心理学通识知识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其任务是促进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促使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走向成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还引导他们在学习、生 活中去思考、去体验,并试着用心理健康知识助人助己,拥有健康的心理,迈向成功的明天。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一)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二)掌握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三)学会应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养水平。 实施要求: (一)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二) 组织课堂讨论,把小型讨论与有准备的课堂讨论结合起来,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 加强课堂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 (四) 组织心理健康测量,让学生更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 (五) 推举学生阅读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 (六) 指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第一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2 课时) 第一节 科学健康新理念 一、健康的概念 (一)传统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健康”看作是“没有疾病”,把“疾病”看成“不健康”。仅从生物医学的观点出发,认为人体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格健壮就是健康。 (二)现代观念 当今,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健康的概念较为完整的认识应该包括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个维度,三个方面的健康状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并将道德健康增纳入科学健康新理念。 (三)亚健康概念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崭新的概念,即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 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相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乏无力等 不适。 二、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有正常的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