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以及对策灌南华侨双语学校 李世敏 自 20 世纪 60 年代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化、知识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包括信息素养在内的一系列要求。信息素养的培育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立足于进展,因而引起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1]。进入 2025 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选择、猎取、加工处理等直接影响到知识更新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猎取有效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制造应用信息等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信息素养概念界定及讨论概述 1.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 Paul Zurkowski于 1947 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的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与技能”,后来又将其解释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的技术与技能”[2]。但是信息素养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不同学者和群体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与讨论目的定义了诸多概念。1989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3]。纵观国外信息素养的讨论,不难发现讨论重点逐渐由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基本素养。 2.国外讨论现状。国外自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便对信息素养进行讨论。1995 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制定了涵盖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2025 年 1 月全美大学及讨论型图书馆协会 ACRL 正式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提出了针对美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讨论的 5 大标准及 22 项性能指标。讨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概况的讨论,二是讨论信息素养与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三是根据国家、专业、年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培训。 3.国内信息素养的讨论。我国很早就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进展,国内学者对信息素养的讨论取得新进展,如 2025 年霸桂芳结合大学生教育的主要特点,提出高校应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4];2025 年吴晓伟根据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育规格和特点设计出了面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量表[6]。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讨论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一方面,讨论的内容与主题主要局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