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气肿疽病的诊治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是牛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肌肉丰满部位(尤其是股部)发生黑色的气性肿胀为主要特征,按压时有捻发音,故又叫黑腿病、鸣疽。病原体为气肿疽核菌,专性厌氧,在体内可以存活 5 年之久。近年来,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气候多变,常年多雨,气温潮湿,温度偏低。低温的气候条件和潮湿的山谷牧场环境为牲畜提供了优良的牧草饲料,但同时也出现了多年来未曾发现的奶牛气肿疽病例。奶牛气肿疽病主要危害黄牛,以黄牛的易感性最大,且多发生在 3 岁以下的小牛群中,其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其次为绵羊和水牛,而在奶牛中发生此病例的报道并不多见。一、病例调查2025 年 8 月和静县巩乃斯乡一牛群中突然有 3 头牛发病,体温升到 41~42℃,食欲和反刍停止,跛行,其中的 2 头奶牛股部肌肉出现肿胀,指压有痛感,病发第二日晨 1 头病牛死亡。二、临床症状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 41℃,食欲和反刍停止,病牛出现跛行,其中的 2 头奶牛股部肌肉出现肿胀,指压有痛感。病情较重的 1 头奶牛卧地不起,在肌肉丰满部位出现肿胀,肌肉和皮下严重水肿,皮肤发黑,按压有捻发音,切开肿胀处,从切口处流出暗红色带泡沫并有酸臭气味的液体。局部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次日晨死亡。三、剖检变化病死奶牛的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口、鼻、肛门流出带泡沫的暗红色液体,患部肌肉黑色,横切面呈海绵状,并含有带气泡的液体。肝、肾稍肿大,肝轻度肿胀,切面有大小不等的褐红色坏死病灶,病灶切开后有大量血液和气泡流出。四、实验室检查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取病变肿胀部位的肌肉和水肿液涂片,用碱性蓝染色后镜检。镜检结果:见有单个或成对排列、不形成长链、两端钝圆的大杆菌连在一起的无荚膜。有芽胞的气肿疽梭菌位于菌体的一端或中央,使菌体膨大呈棱状,有周缘鞭毛。五、诊断根据病例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确定为气肿疽病。六、临床诊治1.预防对发病牛群进行了逐头检查,对病牛和可疑牛就地隔离治疗,对其它牛立即实行了气肿疽菌苗接种。严禁食用病死牛,对其污染的粪、尿、垫草等连同尸体一起深埋,被污染的场地用 25%漂白粉溶液和 3%的福尔马林液进行了彻底消毒,以防止形成气肿疽疫源地。2.治疗① 此病发病急,病程短,在发现病畜后,应立即大剂量地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全身治疗,才能控制病情进展。我们采纳了青霉素、克林爽肌肉注射,同时给予 5%葡萄糖和磺胺嘧啶钠静注,其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