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要 让 老 师 的 指 导 扼 杀 了 学 生 的 探 究 —— 由 《 混 合 身 边 的 物 质 ( 二 ) 》 教 学所 想 到 的 背景:小学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跟传统的常识教学相比,科学课更为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课改之初,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的自主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简单的提出一个任务,提供一些材料然后就让学生开始自主探究。随着课改的深化很多科学老师逐渐认识到:这种缺乏指导的探究与其说是自主不如说是“自流”,往往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缺乏指导的学生也很难有大的收获。因而,教学的天平逐渐由学生的自主讨论倒向了老师的指导。目前,笔者在听市内、省内的一些优质课、示范课时,发现我们的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探究前一一展开讨论,各个击破,力求探究活动中学生能顺顺当当,不出纰漏。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井然有序,探究活动宁静、高效,其实学生只是在机械地执行一个严密的计划,老师步步为营的预设使科学探究这种挑战性的活动成了毫无悬念过程。而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老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除了考虑科学探究活动 “有扶到放” 的一般规律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前经验和生活实际、教材内容的特点,灵活地处理好学生探究与老师指导的关系,有扶有放,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教学片断: 案例一:在余姚市青年老师会教活动中,钱老师执教了《混合身边的物质(二)》。以下是其中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出示醋和小苏打后引导学生分别对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然后提出:“你想做什么?”生:(把醋和小苏打)混在一起,看看会怎么样?师:要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要怎么做?生1 :先把醋倒在杯子里,再放小苏打。生2 :先放小苏打再倒醋。师:那有没有量的规定,醋和小苏打各放多少?小组讨论一下,拿出一个统一的方案。学生小组讨论约2 分钟,老师喊停,要求学生汇报醋和小苏打各放多少。生1 :醋倒25(毫升),再放一勺小苏打。生2 :小苏打放到25(毫升),再放一勺醋。师:老师规定一下,先往烧杯里放25毫升醋,再放三勺小苏打,认真观察并做好记录。于是学生按老师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