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形象传播微博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形象传播 摘 要:随着各地对于城市形象传播意识日益增强,传播形式也趋于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电视媒体等。微博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本文以“南京发布”微博作为调查对象,对微博推广城市形象过程中的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传播效果进行了实证调查。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利用微博向公众传播城市形象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微博;城市形象;传播;南京发布 1 城市形象概念 最先将“形象”概念引入城市学科、提出“城市形象”的是美国城市学专家凯文.林奇,他在 1960 年出版的专著《城市形态》中提出城市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路、边、区、节点、标示等方面,并强调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的[1]。而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进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则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2]。 在我国,城市形象最早源于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城市景观。1988 年中国学者郝慎钧在翻译《城市风貌设计》(日本学者池泽宽原著)一书时认为“城市的风貌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反映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和面貌、风采和神志,表现城市的气质和性格,体现出市民的精神文明、礼貌和昂扬” [3]。黄景清在其《城市营销100》中指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综合印象和观感,是人们对城市价值评判标准中各类要素(如自然、人文、经济等)的综合性的特定共识[4]。 综合以上观点,有学者将城市形象界定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内部诸要素的总和及各要素之于城市内外部公众的总体印象和感受[5]。一般来说这些要素包含了诸如:城市向往度、城市文化、城市环境、市民素养、治安状况、便捷程度、城市个性、诚信程度、政府效率、投资价值、进展潜力和国际化等。本文中,暂且将上述要素归纳为三大类: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人居环境,以便后期的问卷设计。 2 城市形象传播及其方式 结合城市形象的界定,本文将城市形象传播诠释为由城市形象传播者发起,实行多种方式,向公众展示城市形象各要素,并引发公众一系列相关后续行为的过程。 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展,各地对城市形象传播意识日益增强,传播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其中不乏运用最为广泛的电视平面媒体:如央视第四套中文国际频道及央视第九套英语频道每天轮番播出的城市形象广告不下 20 支,累计有 100 多个城市播出了自己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