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牵挂的故乡作文 例 1:我牵挂的故乡小巷 风筝升天,禁不住丝线缠绵;大雁南飞;忍不住频频回望。岁月易老,世事难变,唯一不变的,是故乡小巷深情的牵挂。——题记 故乡坐落在重庆安居古镇。 北京的特色是胡同,上海的特色是弄堂,那重庆呢? 不同于北方城市的是,重庆有着最清灵的特色——小巷。 小巷的砖很绿;小巷的瓦很青;小巷的人很善;小巷的情最暖。 坐落在中国的西南,重庆小巷集结了西北汉子的豪迈与江南女子的温婉于一体,乍一看什么也不是,其实也什么都是。 走近每一条小巷,都必经一条约莫五六米的狭窄小道,那两边的石壁硬是被硬生生的掰成两半,硬是分开了能容一人通过的小道,一依如故乡的人,硬是在西南的荒蛮之地,辟出了一座人尽皆知的大山城——重庆。踏进小巷,没有那种江南清新的气息,也不是那种北京胡同湿霉的感觉。是那种青苔潮湿的人情味儿,是那种干燥瓦砾的生活味儿,是最原始的味道!周围的石壁上映满潮潮润润的青,地上的石板嵌进了一粒粒干燥的石子,踩在上面有点硌脚。却也有一种别样的舒适。 还没来得及感受小道的魅力,就到头了,一头扎进了巷子。细细打量一下小巷,西北边塞的豪迈和江南水乡的温婉融合的恰到好处。轻轻的参差石板覆盖着地面,来来往往的人们磨平了石板,石板光滑,明亮,向小巷尽头延伸出去。与那窄窄的小道相比,巷子就宽敞了许多,虽不能与城里的街道比拟,却也有大约七八米宽。两边立着几排参差的房屋,有些未整理过,灰色的瓦上覆盖着厚厚的岁月,吱吱呀呀的老窗在半空摆动,发出凄怨的声音,门楣上生着锈迹斑斑,屋里的主人换了好几代,惨诉着一个多世纪的悲伤。还有些重新修筑了一遍,显得美轮美奂。朱门红柱,雕花木栏,镂纹窗,漆红碧瓦。一派古典大户之气,于众户青瓦灰墙的平房中显得格外瞩目,这便是那小巷中明清重臣的败落子弟的居所,也颇有历史的书卷气。 巷子中,并不嘈杂,但也是七七八八的声音漂移不定。最牵挂的,便是那一声一声的吆喝。天还未亮,鸡还未曾报晓,便听见轱辘在石子地上点过的声——是小贩推车来了。带小贩们摆好一摊车的货物,鸡开始报晓了。然后是一家一家拉开布帘,从窗里飘出煎蛋在锅里爆裂的油花生。不久,约摸半个时辰,便有妇女挎着菜篮推门出来,开始了一天的生活。孩子们也三三两两地出来了,手里拿着弹珠,呼朋引伴。一群一群地蹲在一起,传来嬉笑的声音。再不久,吆喝声就响起了——“卖菜勒,又轻又嫩的瓢儿白勒!”“茶蛋茶蛋,现煮的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