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读后感读后感《方言》读后感读后感范文大全 《方言》读后感 西汉扬雄所编《方言》,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十几年前曾仔细读过几遍。可惜自己不懂语言学,所以一直不敢乱说。只是在一篇讨论汉代政治文化中心转移的文章中略略涉及。我当时写道:“根据《方言》的介绍,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第一,各地方言从战国到西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是因为,该书大量使用了诸如秦、楚、赵、魏、周、韩、郑等战国国名来标明区域界限,方言区有着明显的战国痕迹。扬雄编撰此书时,除去查阅典籍外,更多地是向来京城的孝廉、卫卒了解各自地区的方言。孝廉、卫卒不可能通晓久已失传的古代方言。他们所提供的只能是当时正在使用的方言。当时使用的方言表现出战国的区域特征,这只能有一种解释,即从战国到西汉,方言区基本没有变化。(关于这种现象,可以参阅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第二,《方言》也记载了一些普通语,这些普通语按周祖谟先生的意见,“是以秦晋语为主的”。上述两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一方面,西汉去战国不远,旧有的历史传统依旧坚韧存在,司马迁在《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中对楚地、齐地、河北赵、魏等地的风俗描述也能使我们感受到,他生活的时代还未迈出战国的历史之门。可以说,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从文化上看,战国并未结束。从另一方面看,秦汉统一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已初露端倪。秦晋方言多为普通语,这与该地的政治中心地位是相适应的。” 除了这些认识之外,《方言》还能给我们一些其他的启示。《方言》在表述上,多数情况下是先列方言词,最后列出通用语,如《方言》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党”、“晓”、“哲”都是方言词,而“知”则是通用语。 但是也有的时候编者却不是这样处理的。卷九舟条:“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小舸谓之艖,艖谓之艒。小艒謂之艇,艇长而薄者谓之艜,短而深者谓之,小而深者謂之……”(许多字打不出来,转引至此。)南方地区关于“舟”的种种称谓在其它地区找不到对应语,更没有通用语,所以编者在此放弃了常用的方式,而是用解释性的文字来说明词意。有些表示心理状态的词汇也是这样处理的。我想,这些需要解释的、在其他地区没有对应语的词汇更值得关注。因为这类词汇更能反映当地文化特征。以前读书时,我的印象是,在识别不同民族语言时,语言学家好像比较关注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