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词韵话清明散文 提起节,唐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被传诵了千年,堪称是清明诗中的绝唱。清明时节,通常是农历左右,这时候已经接近晚春,正是梅子的,刚好遇上了梅雨,有时蒙蒙,飘飘洒洒,如牛毛般细微,没完没了,飘向大雾弥漫的山野中,飘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愁坏了匆匆赶路的行人。真是方长,光阴难待,归路,身在何方,感同身受,肝肠寸断。 春间二三月,冰雪消融,天气回暖,各种新生事物蓬勃生长,展示出旺盛的力。春草萌芽吐绿,春树抽枝长叶,披上厚厚的绿衣裳,真的是“近寒食雨草凄凄,著麦田风柳映堤。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好一派“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生苔矶。”的春光。此时,各种鲜花也像赶趟儿似得,争先恐后地露出笑脸,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为了要把这五颜六色的装扮得更加精彩。古人有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清明后,云山睥睨前,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说的就是这一幅草长莺飞的风光无限的春景图。而那些穿梭在花间的蜜蜂也不甘落后,趁这春光,忙碌起来,采蜜的采蜜,授粉的授粉,忙得不亦乐乎,为着不容把这光阴错过。 于是,渐渐有了郊游踏青的人,在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日子里,他们三五成群,结伴同行,逶迤而行,或攀登雄伟之高山,或领略柔和之春水,趁着这怡人的春光,尽情而玩儿,缓解身心之劳顿,拭去工作之苦恼,好不舒服。于是,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古风,又有了“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春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的信马扬鞭春意盎然的柔情满意。 不觉间,田间渐渐地多了农人忙碌的身影,他们不顾一片湿雨,不畏风雨狂恣,披着蓑戴着笠在田里播下粮食的种子,播下了一年的。此情此景,成就了诗人张继流传了千古的“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的绝句。正是民谚有云:“一年之计在于春”,告诫人们应抓住可贵的春光,抓紧做好一年的计划,早点安排一年的工作并为之奋斗。 这时,忙碌的人们通常回想起自己的`祖先,想起那些遥远的过去,纷纷实行各种方式来祭拜那些远逝的先人,那些不而光荣的先烈。不论身在他乡,还是蛰居故所,他们跋山涉水,不顾远近,不理寂寥的行程,烟雨苍茫的凄迷画面,顶风冒雨,挟老扶幼,蹒跚而行。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