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要适应老师的制造性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老师制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老师要根据《纲要》,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这不仅指明了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性质,而且隐含羞提高老师素养的要求。 以往,老师在制定计划时往往时将总目标逐级分解成成学年,学期,月,周目标,再依据目标寻找教材和设计活动,然后逐一开展计划好的活动。在这阿过程中,老师虽然业强调幼儿的需要和实行,但主要是依据自己假定和书本知识,比较容易脱离幼儿的现实生活。这样,老师在工作时基本上是仿造,而不是制造。《纲要》要求老师“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进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教育活动目标。老师应从由上而下,从目标到幼儿转向由下而上,从幼儿到目标来制定计划,并灵活地加以实施。为此,老师必须全面把握幼儿教育的总目标,同时要保持对每个幼儿进展需要的敏感性,并作出适当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必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深化了解幼儿及其生活,制造性地进行工作。 老师的工作由仿造转变为制造以后,他们需要有较大的自主空间。例如,活动时间的长短,老师应根据活动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而不是跟据固定不变的几十分钟来安排活动室环境的创设,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活动需要进行布置和调整;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具体情景作合理的调整。与此同时,老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并运用专业知识满足每个幼儿进展的需要以及自我进展的需要。面对这样的情景,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必须转变职能和方式,否则难以保证和支持老师制造性地开展工作。 幼儿园原有的教学管理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主要是布置任务,检查和监督执行情况,评定老师,评课,组织观摩等。在这个管理系统中,老师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是在为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而工作,不易(有时甚至不敢)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制造性,为落实《纲要》的要求,教学管理的职能必须转变,即要把重点放在对老师及教学的服务和支持上来,要为老师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老师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1.充分信任老师,鼓舞和支持老师大胆实践 我们以往的相关管理制度大多建立在“假如老师不做怎么办”这一假设上,因此许多措施是预防性的,且往往用统一的尺度去衡量所有的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