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_第1页
1/5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_第2页
2/5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_第3页
3/5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讨论论高温下车路结合讨论 摘 要:随着中国高速公路网的初步形成,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也变得十分严重,车辙问题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普遍性问题。近年来,许多沥青路面都不同程度产生了车辙。可以说车辙是道路破坏的主要形式之一。它除了影响行车舒适性外,还对交通安全有直接影响。由于沥青混合料所固有的粘弹特性、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水稳定性因素的多样性、车辙形成的复杂性等,使得永久变形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防治沥青路面的车辙也成为世界各国公路技术人员的重要讨论课题。 关键词:高温;沥青混合材料;车辙试验 中图分类号:TU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5)06-0216-03 车辙是沥青路面特有的主要破坏现象之一。据统计,高速公路的沥青路面由于车辙而进行维修、加铺或翻修面层工程的比例占整个维修工程的一半以上。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的调查表明,在州际和主要公路上车辙所致路面损害的 40%;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调查表明由于车辙引起的路面损害高达 80%。在中国,近几年来高速公路的迅猛进展,在许多省区沥青路面均不同程度出现了大面积的早期车辙破坏。长期以来,已经进展了各种方法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性能,主要是以经验性或模拟性的试验为主,其试验结果与实际路面的永久变形相关性不好,不能完全反映沥青混合料高温永久变形过程,因为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粘弹性材料,沥青路面第二阶段永久变形主要是由于沥青混合料塑性剪切流动引起的。讨论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能主要是针对沥青路面的车辙而言的。为了防止出现车辙,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情况,本文通过对沥青混合料车辙的试验分析来讨论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 一、国外对车辙实验的讨论 早在 1962 年美国 AASHO 试验路讨论期间,对车辙路段进行了开挖,Hofstra 提出的报告认为产生车辙的主要原因是剪切应力,由此结果推举使用高强度的路面材料。1987 年 Eisenmann 的报告指出,沥青层的组成为 5cm+18cm,出现的车辙表现出轮胎下方下沉量(体积)要大于两侧隆起的体积,说明车辙的初期阶段主要是压密造成的。而在此以后,车轮的下沉逐渐与两侧隆起的体积平衡,说明压密已经完成,车辙是由流动产生的。Hofstra 还指出沥青路面的变形在路表面最大,越向下越小,这一方面是下部抵抗塑性流动变形能力强,同时也是因为下部的剪切应力小的缘故。根据 AASHO 试验路测定,车辙量随沥青...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高温下车路结合研究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