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與美德理論<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素質>教學目的︰明白內在價值的定義---事件本身蘊含的價值明白工具價值的定義---產生或導向其他目的的手段或方法探討甚麼是受人類推崇的美好素質,例如忠義、孝順、誠信、公正等探討甚麼是受人類厭惡的特質,例如說謊、欺詐、自私自利、報復等明白素質的好壞是會改變建議教時︰5堂教師先預備資料學科知識內容(三):受人類推崇的美好素質或受人厭惡的特質學科知識內容(四):價值與美德的特質---轉變才是永恆工作紙(一)︰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工作紙(二)︰孟子.論四端工作紙(三)︰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工作紙(四)︰世界人權宣言工作紙(五)︰信望愛工作紙(六)︰七宗罪工作紙(七)︰三毒工作紙(八)︰法理情故事---女性守寡的問題工作紙(九)︰法理情故事---「獨身」問題工作紙(十)︰法理情故事---提摩太前書二章對女性的要求教學過程:1.請學生說出「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定義,並完成工作紙(一)︰工具價值與內在價值2.教師宜先講解學科知識內容(三)及(四),並強調善惡的特質有可能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而改變。3.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分別派給他們以下六分工作紙的其中一分:˙「孟子.論四端」工作紙˙「維護香港核心價值宣言」工作紙˙「世界人權宣言」工作紙˙「信望愛」工作紙˙「七宗罪」工作紙˙「三毒」工作紙請他們分組討論,並請每組派一位學生作代表,說出自己一組的答案。4.學生發表意見後,教師派發並講解答案。5.將學生分成4-5人一組,分別派給他們以下其中一個故事:˙法理情故事---女性守寡的問題˙法理情故事---獨身問題˙法理情故事---提摩太前書二章對女性的要求請他們分組討論,並請每組派一位學生,說出自己一組的答案。6.學生發表意見後,教師派發並講解答案。學科知識內容(三)---受人類推崇的美好素質與受人類厭惡的特質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德性論強調美德/價值的重要性,而價值可分為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兩類。甚麼是「內在價值」?某種行為是美德,因為它本身擁有美德的特性,例如「仁」、「義」、「真」、「善」、「美」等,縱使不同文化、宗教、年齡對它們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絕大部分人也認同這些是美德。甚麼是「工具價值」?某種價值是在於我們能夠透過它可以獲得一些更高與更重要的價值,例如透過犧牲、奮鬥、勤學,我們可以得到幸福的人生。受人類推崇的美好素質在人類的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對於甚麼是德性/價值都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德性/價值有可能是內在價值,也有可能是工具價值。古希臘人可能認為「真」、「善」與「美」是最重要的德性。而傳統中國文化則認為「仁」、「義」、「禮」、「智」才是最重要的德性。歐洲十六、十七世紀的啟蒙時期,「自由」、「平等」、「博愛」被視為最重要的。在香港,「繁榮穩定」、「和諧共融」可能是共同追求的目標。另一方面,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對於相對的概念也會有不同的解釋,例如中國與西方可能對「人權」一詞存有不同的見解。中國人往往將「人權」側重解釋為十三億人溫飽的生存權利;西方則認為「人權」是人民參與政治的公民權利。受人類厭惡的特質在人類的歷史上,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對於甚麼是德性/價值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樣,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文化,對於甚麼是被厭惡的特質亦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古代的中國人認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古人視不育乃女性最受人厭惡的特質,但現代人的看法已不同,女性縱使有生育的能力,但往往也用盡不同的方法進行避孕。學科知識內容(四)價值與美德的特質---轉變才是永恆價值與美德的變化價值可分為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而美德與價值會因著不同的文化、地域、宗教、時空、時代、人的生活模式改變而有所轉變。轉變的意思包括在人的價值觀裡:1.由「內在價值」變為「工具價值」2.由「工具價值」變為「內在價值」3.由「受人推崇的美德」變為「中性」,甚至「被人厭惡」的特質4.由「被人厭惡的特質」變為「中性」,甚至「受人推崇的美德」5.某價值/美德/特質的定義有所不同例子一:由「內在價值」變為「工具價值」傳統中國的道德價值強調「仁、...